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古拉·加甫利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Ни-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щев-ский, 1828—1889)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作家、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出身于牧师家庭,曾在彼得堡大学学习,毕业后当中学语文教员。1856年任《同时代人》主编。1862年《同时代人》被迫停刊。同年七月,被沙皇政府逮捕,此后被监禁,流放达二十二年。1889年才允许返回故乡。他的著作极其丰富,涉及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美学、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等方面,主要有《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又译为《生活与美学》)、 《果戈理时期俄国文学概观》、 《莱辛》、 《对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 《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 《资本与劳动》,还有大量的文学评论。马克思称赞他的著作给俄国增添了真正的光荣,列宁说他是“唯一真正伟大的著作家”,他的著作, “散发着阶级斗争的气息”。

在哲学上,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认识的源泉是对人们的感官发生作用的客观世界,驳斥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并力图以唯物主义的精神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现实性,但未能抛弃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因而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不能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在美学思想上他继承和发展了别林斯基唯物主义传统,坚持和捍卫文学中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的原则。他的《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等论著,针对当时流行的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从唯物主义出发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认为“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一定义不但肯定了美及其他审美范畴的客观性,而且指出了美的理想性,强调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新的时代有新的要求,只有新的美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他还指出美的观念受社会条件制约,不同社会集团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如农民和贵族对女性美的看法就不一样。从上述观点出发,他强调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艺术的目的和本质在于再现生活,艺术的内容是“生活中普遍引人兴趣的事物”。他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教育作用,认为艺术应该“说明生活”, “对生活现象下判断”,通过描写生活所提出的主题, “表现一定的思想”, “成为人的生活教科书”。同时也指出艺术的审美特征,强调“艺术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个别事实去表现思想”, “尽可能的在生动的图画和个别形象中具体地表现一切。”但他往往片面地强调生活的决定作用而贬低艺术的价值,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苍白的”、“可怜的再现”,未能科学阐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艺术和现实的辩证关系。他在《果戈理时期俄国文学概观》等论著中,批判了自由派文人鼓吹的“纯艺术论”以及他们对果戈理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种种污蔑和歪曲,捍卫了果戈理和别林斯基的现实主义传统。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虽然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但他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把长期由黑格尔派客观唯心主义统治的美学移置到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唯物主义美学和现实主义艺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