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美刺
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范畴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论自己的讽谕诗时首先使用“美刺兴比”这一概念,并称自己是“惟歌生民病”,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可见,尽管“美刺”有美善刺恶两方面的意义,但中心是“刺”,即诗歌讽谕或批评时政的社会功能。
以美刺论诗,滥觞于孔子。孔子曾提出过兴观群怨说,认为“诗可以怨”,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何谓“怨”?孔安国说:“怨,刺上政也”,“怨而不怒。”孔子这种重视诗歌社会作用的见解,极大地影响了后代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最典型的要数《毛诗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诗序作者在具体分析诗经作品时,常常贯彻这一原则,将本来属于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手法附会为隐蔽的讽谏作用。此后,儒家论诗无出其右。如东汉郑玄: “赋之言铺,直铺陈今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劝之”。完全将比兴解释为用来表现政治伦理的一种手段。刘勰:“兴则环譬以托讽,”“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比显而兴隐,”“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陈子昂: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窃思古人,常恐逶迤颓废,风雅不作,心耿耿也”。此外,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人都发表了类似的意见。
“美刺”说反映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直面现实、揭露时弊、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这一传统与孔子诗教是一脉相承的。并且是对前者的发扬光大。由于孔子在说“诗,可以怨”时,首先就提到了“诗,可以兴”,因而后人说美刺时也往往将它与比兴风雅联系在一起。这固然说明了我们的古人浮谙诗歌创作的奥秘,但同时也反映了儒家诗教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精神。尽管其间也时有对中庸精神的突破。以美刺说诗这一传统,影响了中国诗坛几千年,一直到今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