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陈独秀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陈独秀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1921—1927)。他一生的经历是

很复杂的:从信仰、传播马克思主义到背弃马克思主义而成为一个机会主义者;从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而终于被开除出党;从一个反封建的勇猛战士而最后竟和反动派混在一起。由于这种复杂情况,我们现在很难查到他遗留下来的全部思想资料,不可能写出他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全貌及其演变的全过程,只能介绍一下他在“五四”前后的基本观点。

陈独秀是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五四”之前,就激烈地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愚昧主义,批判封建道德和封建文艺,响亮地提出打倒奴隶道德、破除偶像崇拜。因为“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在文学领域内,他首张“文学革命论”的大旗,批判没落的封建主义文学旧传统,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三大主张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学要真实、通俗平易和积极用世,成为促进社会政治革命的精神武器。他的“三大主义”与胡适提出的八项文学改良主张是相呼应的,不过比胡适表现得更坚决,更激进。他提出“文学革命”后,一班先进人物积极响应,很快形成一个空前的文学革命运动,并使这一运动扩大到戏剧界、美术界。他从“写实主义”出发,批评中国戏曲程式化、脸谱化的传统,认为这种传统与“美感的技术”立于相反的地位,没有“美术上之价值” 他说,要改良中国画,必须采取西洋画的写实精神,唯有写实主义,才能发挥自己的天才,不落古人的窠臼,创造出一种艺术的美。他以革命民主主义和写实主义为武器,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文艺新思潮,给封建主义文艺旧传统和消极保守的文艺现状以沉重的打击,为新文艺的产生扫清了道路,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是,不难看出,他对中国传统文艺进行完全否定、缺乏分析批判的科学态度,也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