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
【作者小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有《嘉佑集》传世。
苏洵年少时对文章、音律之学并不感兴趣,他声称自己“少不喜学”、“少不知书”。直到景佑二年(1035)他27岁时才开始发愤闭门读书,这也有了后来被历代传送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的佳话,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大盛。嘉佑五年(1038),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尤其是他的几十篇政论文章,饱含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苏洵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和散文创作的发展。他反对浮艳坚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苏洵着作,宋代以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祐集》15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