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金》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诬金

【原典】

直不疑①为郎,同舍②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金主意③不疑。不疑谢④有之,买金偿之。后告归者至,而归亡金,郎大惭。以此⑤称为长者。

【注释】

①直不疑:西汉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喜欢阅读《老子》,主黄老之学。汉文帝时,担任郎官,后位至太中大夫。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因平定七国之乱有功,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封塞侯。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因过失被免官。此事详见《汉书·直不疑传》。②同舍:同屋居住。③意:怀疑。④谢:道歉,认错。⑤以此:因此。

【译文】

直不疑在朝中担任郎官的时候,同宿舍有一个人在回家时,误将同舍的金子拿走了,失主怀疑是直不疑拿走了他的金子。直不疑没有解释,向失主道了歉,还买了金子还给了他。后来回家的人回来,将金子如数归还,失主对自己错怪直不疑感到十分惭愧。因此,大家都称直不疑是忠厚的人。

【延伸阅读】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再华丽的虚假言辞,在事实面前最终都会穿帮露馅;同样虚假的事情,最终还是会水落石出。直不疑大概就是信奉了这样的原则。或许在他看来,言语的解释是无力的,在自己拿不出让人信服的证据之前,解释只能加重对方的怀疑。聪明的做法,莫过于坦然接受,等待时间的审判。一般人大体就在这个地方止步不前,而直不疑却走得更远。他不但没有辩解,还接受了对方的诬告,将对方的怀疑干脆坐实了。后来对方的金子失而复得,直不疑的仁厚便如日出东方光芒四射了。直不疑的宽容仁厚,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佐证。史书称,有人诋毁直不疑,说他容貌虽然长得俊美,但却做出与嫂子通奸的丑事!直不疑听说后,说我根本没有哥哥,何来与嫂子通奸之说呢。但他始终也没有去找诬蔑他的人辩解。虽然我们都会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但是并非所有的人,在选择走直不疑这样的隐忍道路的时候,都能如他那么幸运。以一个极端的例子为例。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变乱。事件的起因是晋献公晚年,娶了年轻漂亮的骊姬,还与她育有一个儿子,受宠的骊姬借得势的风头,撺掇宫中的几个人,要除掉太子申生。她谎称自己梦见申生母亲,要求太子去祭拜。太子事后向父王献上祭肉,骊姬将肉秘藏宫中,派人在肉中投毒之后,就诬陷太子要毒杀国君。太子明知遭人诬陷,却没有选择申辩,而是自杀成仁。直不疑所遇到的污蔑误解,似乎比不上太子申生严重。直不疑倘若也处在申生的境地,不知能否杀身成仁?当然我们不是在苛求直不疑,而是提示我们注意,这种一味宽容是有极大风险的,有时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正因为难能,所以更加可贵。

另外,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不要因贫欲而取不义之财。生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请客送礼之风盛行,这是因为清廉之心不够坚强。殊不知,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是需要为人“降灾免祸”的。这些完全是不知忍取之心造成的。为了一己欲,有时候是需要付出惨重代价的。

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母老鼠掉进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老鼠自然不会放过。但饿慌了的它仍是十分警惕的。这不,上一回自己的三个孩子因为贪吃涵洞里的玉米棒而毙命了。刚从悲哀中缓过神来的它这回多了一个心眼,先用舌头舔一舔表层的米粒,几个时辰以后,发现自己仍然口不干舌不烧头不疼,反倒觉得有点多虑了。接下来自然是一通饱吃,吃完后倒头便睡。

不知不觉中,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去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现在这样的高度是自己难以企及的了,心里不由得发了慌。

这样下去的结果自然只有两个,不是成了主人的棒下鬼,就是饿死缸中。

世人呀,警醒吧!如果你有心获取不义之财,赶快收敛你的行为,因为法网永远不会漏过任何一条有罪之“鱼”。因此,面对不义之财的诱惑,怎能不忍住贪欲之心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