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曲弥缝》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委曲弥缝

【原典】

王沂公曾再莅大名代陈尧咨①。既视事②,府署毁圮③者,既旧而葺④之,无所改作;什器之损失者,完补之如数;政有不便,委曲弥缝,悉⑤掩其非。及移守洛师,陈复为代,睹之叹曰:“王公宜其为宰相,我之量弗及。”盖陈以昔时之嫌,意谓公必反其故,发其隐⑥者。

【注释】

①王沂公: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宋真宗咸平中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中状元后,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不久,奉诏入京,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景德初知制诰,真宗大建玉清昭应宫,王曾力陈五害以劝谏,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知审刑院,对其甚为敬重。仁宗景祐元年(1034),为枢密使。二年(1035),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因不容吕夷简专断,被罢相,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侍中,谥文正。《宋史》卷三百一十有传。大名: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陈尧咨(970~1034):字嘉谟,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真宗咸平三年(1000)进士第一,状元及第。历官右正言、知制诰、起居舍人、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陕西缘边安抚使、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翰林学士、武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不久病卒,赠太尉,谥曰康肃。《宋史》卷二百八十四有传。②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③圮(pǐ):塌坏,破裂。④葺:修理。⑤悉:全部。⑥发其隐:揭发他的不足。

【译文】

王曾再一次去大名府替代陈尧咨的职务。就任之后,官府房屋有倒塌的,只在原有基础上修复,不作改动;减损的器物,也补充完整;原先的政令有不妥当的,就尽量弥补,前任做得不对的地方尽量予以掩饰。到他移任洛阳太守时,陈尧咨重回大名府任职,看到王曾所做的一切,感叹地说:“王公真是适合担任宰相,我的度量远远赶不上他呀!”原来陈尧咨过去与王曾有过不愉快,猜想王曾此次一定会与自己的做法相反,并将自己的过失公开出来。

【延伸阅读】

前些年国人流行去国外玩,有一个很经典的桥段,被大家当笑话听。说的是一个小镇镇长打着出国考察的名头,带着家人去了法国。一家人正在巴黎街头晃荡的时候,突然迎面走过一群熟悉的身影,并发出异常亲切的乡音。定睛一看,原来是邻居,他们也跨海而来了。在“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余,也不觉很是感慨,“这个世界真是很小啊”。这个世界的确越来越小,这全是拜现代文明所赐。然而即便没有现代文明,类似的巧遇在古代也同样存在,所以小说中最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王曾与陈尧咨就是一例。两人当年龃龉的时候,肯定想不到还会再有交集的地方。正如当年陶渊明在当彭泽县令的时候,想不到曾经的乡里小儿竟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不期而遇的尴尬局面,让他心理极不平衡,于是愤而辞官不干,这一走成就了他在历史上的赫赫声名。但王曾的反应就没有这么激烈,当对手的把柄全然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他没有选择伺机报复,而是以自己的大度巧妙,得体地处理了这个烫手的山芋,既彰显了自己的胸襟也感动了对手。然而能够这样做的人的确很少,大多数人会选择落井下石,所谓的“痛打落水狗”,因为一般人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于是一场原本简单的人际纠纷,最后竞演变为不可化解的血海深仇。王曾或许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危险,才将这个看似有利的惩罚报复对手的机会,逆转为表达善意主动和解的契机。当然,最后他成功了。他成功的秘诀在于以德报怨,这也正是长久以来那些厚德长者们极为赞许的君子行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