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元丰库》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元丰库

元丰库

【原文】

神宗常愤北狄倔强,慨然有恢复幽燕之志,于内帮置库,自制四言诗曰:“五季失图,猃犹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凡三十二库,每库以一字揭之,储积皆满。又别置库,赋诗二十字,分揭于上曰:“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资,何日成戎捷。”其用志如此,国家帮藏之富可知。熙宁元年,以奉宸库珠子付河北缘边,于四榷场鬻钱银,准备买马,其数至于二千三百四十三万颗。乾道以来,有封桩、南库所贮金银楮券[1],合为四千万缗[2],孝宗尤所垂意。入绍熙以来,颇供好赐之用,似闻日减于旧云。

【注释】

[1]楮券:一种纸币,用楮纸印成的钱币。[2]缗(min):计量单位,一千文为一缗。

【译文】

宋神宗经常因北狄强盛而愤怒,慷慨有收复幽燕的志向。于是在皇宫里另外设置一库,自己撰写四言诗说:“五季失图,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厥志!”所有三十二仓库,每个仓库都贴上一个字,储存的谷物都塞满。又另外设置仓库,自己再次赋诗二十字,分别贴在上面。诗句为:“每虔夕惕心,妄意遵遗业。顾予不武资,何日成戎捷。”他用心立志到这种地步,国家帑藏之富的程度可想而知。熙宁元年,把奉宸库珠子拨付给河北戍边,在四榷场卖钱银,准备买马匹,珠子的数量达二千三百四十三万颗。自孝宗乾道以来,封桩、南库所储藏的金银、钱币,一共四千万缗,孝宗特别留心。光宗绍熙年间以来,库藏颇供赏赐,好像听说库藏一天比一天减少。

【评析】

宋神宗是宋代君主中比较有作为的一位。他对疲弱的国内政治和外交深感不满,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宋王朝。在生活上,宋神宗厉行节俭,他所宠信的臣子,无论是变法的王安石还是守旧的司马光,也都简朴不尚奢靡。省下来的钱都置仓库储藏起来,打算用作恢复国土的军费。事实上,宋代是中国封建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朝代,据估算,其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一半。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到了宋神宗执政中期的熙宁十年,全国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所以一次拿出两千万颗珍珠来买马,也不是什么难事。然而,财富如此之多的北宋王朝,却在历史上留下“积贫积弱”的评价,最终亡于国力远不如自己的金国,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

这是因为宋代为了集权,分割了宰相的权力,设置了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宰相和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而军政归于枢密院,其长官叫枢密使,枢密院与执政合称“二府”。财政大权另归于三司,其长官叫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于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但这也使得官员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宋朝的财政极其混乱,人民虽富裕,政府财政却极端不足。如果在唐朝那样大一统的形势下,这当然是好现象,但北宋外有西夏、辽国窥视,军费不足直接导致军事上的失败,被迫以“岁币”求和,使国家财政更为困难。然而长期的国家政策使得增加财政收入和支出变得异常艰难,像司马光这样守旧的大臣就明确反对增加军费、对外用兵,只是一味地要求“节俭”。所以宋神宗才用王安石变法,并设置在自己人名下的库房以支付军费。国家财政的主要用途是救灾和国防,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能因为要“节俭”就削减正常的支出。北宋王朝积聚了如此之多的财富,却没有将其转化为综合国力,只是堆在仓库里,最后全部被外族抢走了。这就是宋代“积贫积弱”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教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