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杜蒉扬觯》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蒉扬觯

杜蒉扬觯

《礼记·檀弓下》

【题解】

晋国大夫知悼子去世还未下葬,晋平公就在停殡期间宴饮,有悖于当时的礼制。杜蒉以一厨师的身份,用巧妙的方式指出他的过错,以便尽到臣子辅佐君王的责任。他心忧国事,值得肯定,而晋平公能纳厨师之谏,知错即改,可以称得上是位明君。

【原文】

知悼子卒[69],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注释】

[69]知悼子:知盈,春秋时晋国大夫,系出荀氏,也称荀盈。

【译文】

知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就在宫内饮酒作乐,师旷、李调在旁陪侍,击钟演奏乐曲。杜蒉从外面进来,听到钟声,说:“国君在哪?”有人说:“在寝宫。”杜蒉前往寝宫,循阶登堂,斟了杯酒道:“师旷干了这杯!”又斟上酒道:“李调干了这杯!”再次斟上酒,在殿堂上面朝北坐下干了酒。随后走下台阶,快步走了出去。

【原文】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70],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71]。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72]。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73],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

【注释】

[70]曩:以往,从前。开:启发,开导。

[71]子卯不乐:据说夏桀以乙卯日死,商纣以甲子日死,后代君主引以为戒,以子卯日为国君的忌日,不准饮酒奏乐。

[72]亵:亲近,狎近。

[73]宰夫:厨师。

【译文】

平公喊他进来,说:“蒉,刚才你心里或许是想要开导我,所以没有跟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啊?”杜蒉说:“子日和卯日君上不得演奏乐曲。现在知悼子的棺柩还在堂上停放,这事与子日、卯日相比更严重了!师旷,身为太师,他不告诉您这个情况,所以要罚他喝酒啊。”“你罚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李调,是您亲幸的近臣。为贪图吃喝而忘记了君主的忌讳,所以要罚他喝酒啊。”“那么你罚自己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我杜蒉,是个厨师,不去专门料理餐具饮食,却敢干预了解和防范错误的事,所以要罚自己喝酒。”

【原文】

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译文】

平公说:“我也有过错啊,斟酒来罚我吧。”杜蒉洗干净酒器,斟上酒,然后高高举起酒杯。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酒杯啊。”直到现在,晋国的国宴上,主人在敬酒完毕之后,都要高举酒杯,这叫做“杜举”。

【评析】

本文写晋国厨师杜蒉向国君进谏,国君又能欣然接受,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杜蒉入寝,举止怪异,先“三罚”,后“将趋而出”,引起平王的不解、好奇,故“呼而进之”,产生“三问”,杜蒉通过对“三问”的解释,委婉表达劝谏之意。首先暗说知悼子之丧重于子卯之忌,不应奏乐的道理,指责师旷身为礼乐之官,不懂礼乐之制,未能劝止国君逾越之礼,因其失职而罚酒;接着说李调作为君之亲臣,贪图吃喝而忘掉提醒君上的责任;最后责备自己越职。

文中无一字直接批判平公,而句句都在启发国君觉悟。如果当时直接指出平公的不是,平公未必能接受,待平公主动问及,他才一一说出,平公也就爽然自失,不得不接受了。杜蒉可说是个善于提意见的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