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赋文·金山寺》原文与赏析
吴承恩
何年地涌金山寺,四面空涛卷雪流。
佛性真同秋月净,客身暂为水云留。
龙宫夜久双珠现,鳌背秋高片玉浮。
醉倚石栏时极目,霁霞东起金银楼。
金山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中的金山之上。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唐代因开山得金,改称金山寺。宋天禧年间,真宗因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庙宇依山势而造,使山和寺混为一体,山上景观甚多,建筑精巧,颇具特色。
吴承恩博学多才,诗文俱佳,为有明一代不可多得的杰出文学家。但这位老先生身世确很可怜,他的一生多半是依靠官僚地主卖文为生,其 《诗文集》 中很大一部分是应酬之作,尤多 “章词”,而且多是代人捉笔,像这首 《金山寺》完全出自胸臆,清雅流丽,写景状物,分明如画,实为难得之佳作。
诗的首句点题,“何年地涌”言金山寺年代久远,建造精巧,鬼斧神工,似从地上涌出。一个“涌” 字点出金山寺四周环水的特点。这一句暗含赞叹惊讶之意,并非单纯地描述,里面已融入抒情的成分。次句承接上句的 “涌” 字,言金山寺被长江雪白的浪涛所围绕。“空涛”指自空而降的浪涛,极言浪涛之巨,气势非常雄伟壮观。
第三、四句写高处远处之景。“秋月”二字的出现,一箭双雕,既交代此次出游是在天高气爽的秋季,同时还点明时间是在秋月皎洁的夜晚。诗人仰望夜空,一轮明净秋月当头照耀,使人顿感轻松、舒畅。佛之义为觉,“佛性” 即觉悟之性。《涅槃经》: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此处借赞美佛性抒发暂获解脱的愉悦。亦即只有在皎洁明净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朱自清 《荷塘月色》) 诗人平时以卖文为生,为衣食而奔忙,只有在秋月夜空这样短暂的时刻,面对眼前良辰美景,暂时摆脱掉尘世的烦扰,久已失却平衡的内心似乎得到恢复,于是不由得赞美佛法无边,使人的灵魂得以复归本身。第四句顺理成章,由秋月宕及天水相连处的流动,进一步表明自己完全陶醉在自然佳景之中,以致不顾夜气寒凉,简直流连忘返了。
五、六两句,诗人变换了一个视角,写金山寺周围的建筑和山景。龙宫,喻金山寺。双珠,指高耸金山之巅的慈寿塔与江天一览亭,也称双塔。“龙宫夜久双珠现”,言天气变化,原来有云遮雾绕,双塔不甚分明,一旦云消雾散,慈寿塔与江天一览亭便如一对明珠豁然显现。下句的“鳌背”和“片玉”,均指金山,金山又名金鳌岭,也叫浮玉山。此处借用金山的别称,极其形象地描绘出金山的奇妙雄伟。金山不愧为江南名山。山的上下左右隐有朝阳、白龙、法海、罗汉等洞,每洞都联系着迷人的神话故事。山上还有妙高台、七峰亭、留玉阁、椤伽台等古迹,流传着佛印与苏轼、道悦与岳飞,以及梁红玉抗金擂鼓助阵等动人的故事。这些与金山有关的神话故事,诗人虽然并没有一一提到,但从诗中笼罩着的浓郁的历史情思之中,使人不难产生联想,从而扩大了诗人描写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两句再次赞美金山寺周围景观的辉煌壮丽。“醉倚石栏”的“醉”字,可以理解为诗人开怀畅饮后真有些醉意朦胧了,也可以理解为被金山夜景所沉醉。“霁霞”指雨过天晴后的灿烂云霞。由此句而知,此诗所写均为雨后之景,云消雨霁之后,江山如洗,诗人凭栏远眺,金山寺周围的建筑群落越发显得一片金碧辉煌。
吴承恩此诗乃从王安石游金山寺一诗脱化而来。王诗云:“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当然由于安石之诗为绝句,写景更为集中,突出山寺之高;而吴诗则写得更充分从容一些,着重描绘雨后的壮美。两相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谓各有千秋,然均为题咏金山寺的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