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在习惯与欲望中间连为一体,
敌与友数百次地相互交换位置,
任何一个尝到过知性的苦味的人
都认识到这一真理,它永远伴随我们。
理智呼唤我们离开耻辱的道路,
可是,欲望与幻想之火把每个人燃烧。
谁若发现这一病症,很快就会痊愈,
可是,粗鲁无礼的傻瓜却无可救药。
赞美安拉——他理智地控制着意志,
而弱小的人们徘徊着,不知向何方走去。
一切造物都要死去,在死亡痛苦中颤栗,
一切皆逝,唯有梦幻、纪念碑成为遗物。
死者与我们已被一堵厚墙隔住,
我们不能觉察他们,听不到,看不见。
他们辞别了人间,走进虚无,
他们快速走向天主裁定的可怕的审判。
请为个人生活而痛哭,为恐惧而颤栗,
不要在难以平息的恸哭中来到别人坟头。
我祈求万能的安拉宽恕我的罪孽,
他以仁慈著名,而我是——卑劣的罪人。
啊,多少次你偏离了善与光明的道路,
啊,多少次你不安分的灵魂在骚动!
你快乐地生活。如今不要抱怨,不要恐惧,
为此而受报应。这就是可悲的绝望的命运。
冷酷的命运不听你的乞求与痛哭,
它自行决定——你的死与生的期限。
你的痛苦与欢乐,损失与收获——
可怜的游戏全被无情的命运所把玩。
(方兵译)
【赏析】
阿塔希叶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穆斯林著名诗人,他的诗歌脍炙人口,常被谱成乐曲,备受苏菲派学者的推崇。后世学者誉他为“阿拉伯宗教诗的大师”。他的《善与恶在习惯与欲望中间连为一体》一诗可谓阿塔希叶一首典型的苦行诗。苦行诗成为一个独立的诗歌题材,是在阿拔斯王朝,阿塔希叶的杰出成就就在于苦行诗的创作。苦行诗所阐发的思想、感情,大多有关宗教、哲学、人生等问题,宣扬“苦行”的观念。
在该诗中,阿塔希叶对人的欲望、善恶、生死等问题发表了他的观点,从而体现了他“苦行”的观念。在开始的第一个诗节中,阿塔希叶提出了善与恶、敌与友等概念的对立统一性,并且睿智地指出这种二元对立是一种真理,将永远伴随我们。接着在第二个诗节,他进一步揭示人的理智与欲望的矛盾关系:“理智呼唤我们离开耻辱的道路”,而“欲望与幻想之火把每个人燃烧”,并且阿塔希叶也指出,如果人们懂得了这种矛盾关系,那么他将获得“解救”,可惜的是很多人并不能懂得这种矛盾关系,也不能比较恰当地处理好它们,阿塔希叶称这些人为“粗鲁无礼的傻瓜”,他们将无可救药。阿塔希叶表现了他朴素的辩证思想,我们看到了他诗歌中的理性因素。他的苦行诗主要是针对理智,不是针对情感和想象而发,他的诗是痛苦的呼唤,它发自一颗失去了一切希望和力量的心,它触及毁灭、死亡、失望。阿拔斯时代是一个崇尚理性的时代,相对于阿拉伯文化传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这诗节之后,阿塔希叶再层层深入,他表达对于生死的看法。他认为安拉是强大的——因为安拉“理智地控制着意志”,而人类,一切造物都是弱小的——“人们徘徊着,不知向何方走去”;“一切造物都要死去,在死亡痛苦中颤栗”;“死者……快速走向天主裁定的可怕的审判”。阿塔希叶呼唤的是“请为个人生活而痛哭,为恐惧而颤栗”,他祈求万能的安拉宽恕他的罪孽,认为自己是卑劣的罪人。告诉人们死者将走向天主裁定的可怕的审判,让人们害怕、恐惧,为此要求人们苦行。
在第六诗节中,阿塔希叶指出那些曾经过着享乐生活的人们将要承受痛苦:“你快乐地生活。如今不要抱怨,不要恐惧,/为此而受报应。”他认为这是因果报应,是命运的决定,由不得个人意志,命运是冷酷的,“它自行决定——你的死与生的期限。/你的痛苦与快乐,损失与收获”。本诗表现出阿塔希叶对尘世的厌弃,认为尘世是虚伪、邪恶的渊源,是过眼烟云,充满了诡谲、痛苦,不值得重视;也许,有时尘世允许人们获得某些欢乐和享受,但它是瞬息即逝的。所以阿塔希叶向人们强调现实是严酷的,追逐金钱、贪图享受,皆属荒唐,他宣扬的是苦行的观念: 只有苦行,才能坚持善与光明的道路,才能让灵魂安分地存在。阿塔希叶认为应该让人们回归自身,消灭虚幻、贪求、邪恶的欲念,走上宗教指引的善的正道,弃绝尘世享受和财富,安于善行的简朴生活,尽可能乐善好施,为来世贮存资本,而来世生活的最好准备,便是苦行和虔信。
阿塔希叶的苦行主张不是严密的哲理,而是一些文学性的训诫,诗中较多的都是朴素的道理,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我们能体会,阿塔希叶的苦行诗中存在着宝贵的教诲: 教诲我们勿追逐生活的幻影,勿骄矜,勿贪求瞬息即逝之物,弃绝游乐、迷误,而应追求简朴、善行。但阿塔希叶在鄙弃现世生活时也带了夸张和过于悲观的色彩,他一再强调了生活的阴暗和腐败,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存在有价值的东西。
阿塔希叶的苦行诗的文学艺术价值是明显的。与传统的阿拉伯“格西特”等诗歌相比较,阿塔希叶的苦行诗内容前后统一,摒弃了开场白,一条主线从头到尾贯穿全诗,诗句间有机相联,主题统一。阿塔希叶在诗歌中层层深入阐发深刻的道理,由此使其苦行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教化力。在语言方面,阿塔希叶运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力求语言平易、简单,如:“傻瓜”、“不知向何方走去”、“听不到,看不见”等等。苦行诗人的对象是下层人民,他们最易接受“苦行”观念,因为他们贫困,他们对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很不满,所以诗人从下层人民生活中提取语言素材,经过整理加工运用到诗歌中是明智的做法。另外我们还感觉到了阿塔希叶感情的真实、强烈:“欲望与幻想之火把每个人燃烧。”苦行本是一种个体主观的体验,阿塔希叶正是经历了强烈的心理斗争,最终达到了克制人的本能欲望而实行苦行。
(黄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