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卡(Shaka,1787—1828),南非祖鲁国家的奠基者,班图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革新措施和统一祖鲁民族的行动,对南非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恰卡出生于南非纳塔尔地区姆利彻河畔的一个小村寨。他所属的祖鲁氏族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氏族。其父森賛康纳是个只管两千人的氏族小酋长。童年时期恰卡寄居于母亲的氏族,牧童生活和坎坷的境遇使他炼就出坚强勇猛的性格。他体格魁梧,胆略过人,曾单身杀死过豹子、巨蟒。1803年,他离开本部落投奔姆塞思瓦部落。该部落的丁吉斯瓦约是纳塔尔地区最杰出的酋长,勇于革新。据说他曾到过开普殖民地,亲眼见到欧洲人组织和训练军队的方式,极思仿效。他联合了附近各部落,并成为联盟的首领。
1809年,恰卡应召入伍。他勇敢善战,卓具指挥才能,屡建战功,深得丁吉斯瓦约赏识,获得“勇士”称号,升任指挥官。1816年恰卡父亡,丁吉斯瓦约借给他一支军队杀回本部落,翦除权位觊觎者,夺得祖鲁氏族酋长宝座。恰卡以本氏族青年为主,建立一支剽悍善战的军队,毗邻部落慑其武力,多来归附。在一年内,恰卡管辖的版图和人口增加4倍,从100平方英里扩大到400平方英里,军队由500人增加到2,000人,并统一了6个部落。1818年初,丁吉斯瓦约在与恩德万德韦部落联盟激战时兵败,被俘处死。姆塞思瓦部落联盟的盟主地位将要冰消瓦解。恰卡抓住时机,重建姆塞思瓦联盟集团,消灭异己,任命亲信为姆塞思瓦部落酋长,自己则充当联盟首领。至此,行伍出身的恰卡跃升为图盖拉河以北地区力量最强大的盟主,拥有8,000精兵,远近部落望风归附。
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正是南非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许多种族、民族互相混合,部落或联合或分裂,出现极其复杂的局面。南班图人社会处于原始公社解体阶段。随着玉米的引进,农业生产力提高,牲畜大量繁殖,交换日益发展;父权制家庭公社内私有财富的逐渐增加,部落内部出现贫富分化,成为破坏原始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的因素。财产的不平等,使南班图部落成员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逐渐变成依附和服从的关系。从十八世纪末,开始了部落广泛联合的过程。适应部落发展规律的需要,氏族社会制度中许多早已过时的旧形式必须加以彻底改革。丁吉斯瓦约作了最初的尝试。恰卡继承了他的未竟事业,掌权伊始便着手大规模的改革。
“同龄兵团”是恰卡在丁吉斯瓦约改革基础上,对班图人传统军事制度的一大革新。班图人原有的年龄等级制度,一向被用来作为维系部落的同龄青年对酋长的同龄儿子效忠的制度,极不利于打破部落界限,并越来越不能适应战事日益频繁的严酷环境。恰卡彻底打破了部落界限,把所有具有战斗力的男性居民从各部落酋长的管辖下分离出来,不分部落只按“年龄等级”组成“同龄兵团”。每600人至1,000人组成一个团(布道),每团战士各持不同色彩和装饰的盾牌,并分别驻屯在特设的军屯区(埃开达)。各团战士都必须说以祖鲁方言为基础的恩戈尼语。恰卡把军人分成三类:新兵、战士、有经验的老兵。儿童从12岁起便接受半军事训练,18岁接受正式军事训练,35岁前不许结婚。训练极其严格。战士个个骁勇善战。新军事制度有利于培养各部落的战士具有共同的民族感情和对首领——恰卡效忠的信念,成为把各部落联合为国家的重要手段。
恰卡改革了武器装备和战术。班图人以投掷长杆标枪为基础的传统作战方法,只适于小规模战斗,不能用于密集战斗队形,进行真正的决战。恰卡让部队采用新的武器装备,每个战士配备一根短杆刺矛(阿塞加),便于进行近距离白刃战。战斗时,战士排成密集队形,以盾牌作掩护,抵御敌人的箭矢和标枪,执矛冲锋。恰卡对战斗队形的排列也有独出心裁的创造。战阵通常排列成“公牛角”队形,中央为主力攻击力量,排成若干密集方阵;左右两翼辅攻,列成向里弯曲的扩散队形。与敌接触时,中央主力部队放慢步伐,让两翼迅速从两侧或突入敌背后包抄敌军,而后主力跑步冲锋,摧毁陷入两角夹击之中的敌人。恩格斯十分赞赏祖鲁军队作战勇敢,说他们“曾做出了任何欧洲军队都不能做的事情。他们没有枪炮,仅仅用长矛和投枪武装起来,在英国步兵——在密集队形战斗上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的后装枪的弹雨之下,竟然一直向前冲到刺刀跟前,不止一次打散英军队伍,甚至使英军溃退”。①
恰卡对传统的政治制度也进行改革。他削弱酋长和地方首领的权力,把这部分权力交给由他任命的因杜纳(大臣)官员手中。因杜纳出身于普通家族,既无王裔势力,又不可能分离出去自立为公社首领,只听命于恰卡。恰卡集最高行政、司法、军事和祭司的权力于一身。正是在这种新型政治制度基础上,出现了权力比较集中的军事国家组织的雏形。
推动恰卡进行诸项改革以促成各部落的联合,还有外部原因。葡萄牙人在莫桑比克的军事行动,特别是荷兰和英国殖民者在纳塔尔以南的殖民扩张日趋猛烈。当时,被迫北迁的科伊人(霍屯督人)残余部落带来了白人殖民者残暴对待非洲人和霸占土地的消息。这些迫在眉睫的威胁,使北部地区各部落的联合愿望更加炽烈起来。
1818年4月,在白乌姆福洛齐河畔发生了一场奥兰治以北地区两个最强大集团的决战。恰卡指挥祖鲁5,000精兵在格夸科利山,以少胜多击败了宿敌恩德万德韦部落联盟的10,000大军。从此恰卡声威大振,成为公认的“盟主”。祖鲁疆域往北扩至乌姆福洛齐河,南至图盖拉河,东至海滨,西抵恩康得拉森林,面积达7,000平方英里,共辖30个部落。1818年末,兹威德率恩德万德韦部18,000人再次来犯。面对优势的敌军,恰卡先行撤退,烧毁沿途粮草,诱敌深入,不断夜袭侵扰敌军。当敌军深入图盖拉河时,因粮草不济发生饥荒,被迫仓猝撤退,抢渡姆拉彻河。恰卡抓住战机率追兵半渡而击,疲惫不堪的敌军溃散奔逃。恰卡军乘胜追击,摧毁了敌后方基地。这一战之后,恰卡统治的版图扩大到11,500平方英里,北至蓬戈拉河,西抵水牛河,军队总数达50,000人,是南非空前强大的军队。恰卡部队连年出征,击败一个又一个部落,兼并了大片土地。1826年恰卡派其弟丁刚率军越过德拉肯斯山,去攻打阿芒韦尼、马卢比和帕特洛科等部落。于是,德拉肯斯山以西苏陀人各部落居住地区的传统疆界全被打乱了。恰卡把每一个被击败的部落都按新的军事、政治制度加以改组,原来酋长依其对恰卡最高权威的态度而定其去留。一百多个部落并入了祖鲁王国,使这块原来星罗棋布地分布着酋长国的地区出现了单一的王国,它的地域辽阔,有20万平方英里之广,所有居民此后都被称为祖鲁人。恰卡促进了新民族的产生过程,使祖鲁成为中心,融合其他部落,变成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民族。
恰卡极力发展各部落、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鼓励贸易,互通有无,保护商路,开征商税。这些经济联系,巩固了祖鲁各部落间的结合。恰卡并不孤陋寡闻,盲目排外。他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勇于接受,对欧洲先进技术如火器、医术都颇感兴趣。他乐于与欧洲人交谈,以广见闻。由于缺乏与欧洲殖民者打交道的经验,他曾轻信他们的花言巧语而受骗。1824年8月7日,一批窜入纳塔尔沿海的英国殖民者让他在一份文件上签字画押,文件规定把纳塔尔沿岸35英里长、100英里宽的土地“让与”英国人。1828年,他又“让与”另一英国人以纳塔尔港沿海土地的所有权。后来,恰卡从英国殖民当局对祖鲁使节的冷遇和不平等态度中逐渐看出英国殖民者可能侵入祖鲁国土。据说他临终时最后一句话是“白人就要来了”。
祖鲁王国国王的权势烜赫,财富日增,加剧了宫廷内部争夺财产和权力的斗争。1828年9月24日,恰卡的同父异母兄弟丁刚乘军队北上远征斯威士兰之际,刺杀恰卡,夺得了王位。恰卡死时年方41岁。
恰卡统一祖鲁、建立国家的事业,使南班图人的历史向前推进一大步,并为即将到来的反殖民侵略斗争奠定了基础。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他实行的“同龄兵团”制度,成为吸收被征服部落男性成员并把他们变成祖鲁族人的一种有效手段。从祖鲁王国派生出去的恩戈尼语集团,也都采用恰卡所创造的军队制度和王权思想,创立了新民族和新国家,如索布虎查的斯威士兰国,索尚干的加札国等。德拉肯斯山以西的非恩戈尼人为了阻挡祖鲁人扩展,也把四处流亡、迁徙的流民聚合一起,逐渐形成新民族,如莫谢希的苏陀族。他们也仿效恰卡的改革,成立新国家。这些民族在后来的反殖民主义侵略斗争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恰卡一生的业绩是符合南班图民族历史发展趋势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