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孜《春闺怨》春闺思妇之怨诗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春闺怨·吴孜
玉关信使断,借问不相谙。
春光太无意,窥窗来见参。
久与光音绝,忽值日东南。
柳枝皆嬲燕,桑叶复催蚕。
物色顿如此,孀居自不堪。

这是作者传下的唯一的作品。诗写春闺思妇之怨。

一二句写思妇怨苦之缘起:丈夫从军在外,音信断绝,借问他人,又无人知晓,不禁怨从中来。因为是用叙述的口吻起句,所以开头的感情还不强烈。“玉关”即玉门关,汉以来一直就是西北著名的边关。按照古代诗歌中著名地名的一般用法,这倒不是说主人公的丈夫一定就从军玉门关,而只要理解成从军在边关地区就可以了。

三四句,不怨丈夫,也不怨信使,只怨春光,点出题目中的“春”字。“春光太无意”,不仅是指春光本无人意,更是指春光不晓人意,含义是双重的。因为不晓人意,所以在思妇烦恼伤心的时候,竟然会“窥窗来见参”,真是太不懂事了,无怪思妇要怨起春光来。一个“太”字正见出思妇之怨情。这后一句用了拟人法,说明春光是在思妇不经意窗外景色时偷偷映入眼帘的,从而也见出思妇凝神思念之专注。这二句以怨春光来表现主人公对丈夫的缱绻思念,比正面直说更有情致。

五六句写主人公长久闭门居于深闺不见,不注意时光的流转,现在春光窥户,方才领悟到不知不觉中已换了季节,到了春天。“久与光音绝”似乎也象征着思妇长久以来那种郁悒哀伤的心境。“久”与“忽”相对而言,时间感突出,情绪上也有所转折,尽管其结果是更生一层怨恨。“日东南”即指春天的降临,因为日出的位置越接近春天,便越移向正东。这二句将思妇的视线直接引向户外,从而有了七八句。

七八句直接描绘户外春光,不过这描绘也不是纯粹欣赏性的,同样移入了主人公切盼与丈夫相聚的心念。“柳枝皆嬲燕”,“嬲”是相互嬉戏纠缠的意思,本是会意字,其中有“男”有“女”,一般用来写人,现在这样用法,本身就能暗示一种比喻的意义。而从“嬲”字在句中所处的位置看,又正好与下面对仗句中的“催”字相对,司职动词谓语。这样,这句诗不单可理解为群燕在柳枝上相互嬉戏纠缠,更可以理解为柳枝在春风中荡舞,拂动枝上群燕,似在与群燕相嬉。这种词语的多解性,往往也就是古典诗歌耐人咀嚼玩味的原因之一。“桑叶复催蚕”,则是说桑叶发芽、长大了,像是在催促人们快去从事养蚕的工作。“蚕”指蚕事。由于采桑养蚕本是女子专利,又应春时,不抓紧便会让时机流过,所以古代诗歌中往往将蚕事与女子相思揉合一处写来。六朝人的乐府情诗中,就常用“蚕饥”来比喻女子相思之情。比如“蚕饥妾复思,拭泪且提筐。”(吴均《陌上桑》)“蚕饥日晚渐生愁,忽逢使君南陌头。”(徐伯阳《罗敷行》)就这首诗而言,催人做蚕事、采桑叶,也正有“蚕饥”的含义,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句话还暗寓着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两处景物合起来,某种程度上也是思妇主观情感的一种对象化的体现。由此,思妇的感情并没有因为春光动人而有所宽解,反而被引向更深的思念,更苦的哀怨。

九十两句最终点出了“春闺怨”的全部意思。“顿”,顿时,一下子,与前面的“忽”意思相近。“孀”在这里取其独居的意思。这二句说出了思妇内在的心理体验:眼前物色一下子变得如此春光融融,勃勃诱人,我那独居孤寂之心怎能承当?真正苦不堪言!尤其是“孀居自不堪”一句,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古诗“荡子久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思。这里所传达的思妇内心情感上的骚动不平和孤寂难当,又怎一个“怨”字了得!传统思妇诗一般讲求“怨而不怒”,而这首诗最后的情感表达则有点突破传统的规范,有些“怒”甚至于“恨”的味道了。所以在这一点上,这首诗在古代众多的思妇诗中是很值得注意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