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别应令四首(其四)·萧绎
日暮徙倚渭桥西,正见凉月与云齐。
若使月光无近远,应照离人今夜啼。
汉魏六朝时期,皇太子、诸王的手示称作“令”或“教”。奉和皇太子、诸王的诗文,或奉其命令而作的诗文,都可叫作“应令”或“应教”。萧绎的这四首诗是奉和皇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的,故此命题。在萧绎作这组诗之前,首先是萧子显写了《春别四首》,接着就是萧纲作《和萧侍中子显春别诗四首》。他们三人递相唱和,争新斗妍,这是当时诗歌创作的风气。
“日暮徙倚渭桥西,正见凉月与云齐。”渭桥,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为秦代所建造。暮色苍茫,一个游子在渭桥的西侧辗转徘徊。桥下的浩浩流水,岸边的树木花草,无不使他触景伤情。淹留他乡,羁泊漂零的生活,本已使他感到百无聊赖;而此刻又是“最难消遣是昏黄”的夕阳时分,更令人倍觉黯然!第二句进一步写他在渭桥旁所见到的情景:他忽然抬头,恰好看到一轮皎洁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布满灰云的空中。清凉的月光,正映衬出游子寂寞孤独的悲凉。这月光中蕴含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思呢?于是诗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
诗的后两句紧承第二句的“月”字。“若使月光无近远,应照离人今夜啼。”照一般“望月怀远”的写法,提到月亮以后,就应该正面抒发游子的情怀。但是,此处诗人写游子看月时的心理活动,却匠心独运:他由自己的客中情景,设想家中的妻子此时此刻的相思之情。假使空中的月光不管远近、千里共明的话,那么,今夜它也应该照着正在为月圆人不圆而伤心落泪的妻子。就诗的构思而言,本是游子思念妻子,但他却反过来想象妻子今夜一定对着月光在想念自己。这就是所谓从“对面写来”的方法,这种方法较之直言相思之愁苦,更耐人寻味,能大大增强诗的抒情性,将游子的相思之情,表达得更加委婉曲折、真挚深厚。杜甫的名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也是用的这种艺术手法,“读书破万卷”的诗圣有此构想,或许就是受了萧绎这两句诗的启发吧?
萧绎的《春别应令诗四首》,连同萧纲、萧子显的唱和之作,都是七言四句结撰成篇的短诗。这在当时,是一种新体诗,基本具备了到唐代盛极一时的七言绝句的雏形。这一点,是上述三人唱和之作在文学史上的一个贡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