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泰戈尔故居

作者:泰戈尔 栏目:泰戈尔诗集 2021-03-25 11:05:14

访泰戈尔故居

周而复

从加尔各答到和平村,完全是两个世界。加尔各答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现代化城市的各种音响,加尔各答应有尽有,到处可以听到喧嚣的声音。和平村则是另外一种景象:平静和辽阔,平静得像一池没有涟漪的止水,辽阔到像看不见边沿。天空的小鸟仿佛也知道这是一个平静的村落,它们不啁啾,只是悄悄地飞过。

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就在和平村里。在绿树叶中有一座座深黄色的建筑物,大半是两层楼房,也有平房,这是国际大学的各个学院。离中国学院不远的地方,有一棵高大的七叶树,国际大学的学生到毕业那年,临走的时候,总要采一片七叶树的叶子带走,作为纪念。

顺着七叶树那条黄土的路走过去,迎面有个单独的院落,两旁是半人高的灌木,两扇黑漆铁门敞开着,这里面就是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故居。铁门后面是一个大院子。穿过院子,一进大门,便是书室。

这书室很别致:四面的墙上全铺着一人多高的席子,在席子的上端全是大小不一的玻璃框子,玻璃框子里陈列着泰戈尔晚年所绘的30多幅画,有静坐的人像,有沉思的人像,有风景,有树木花朵,有飞禽走兽,有印度风格的建筑;有水彩画,也有粉笔画。画室当中铺了一张波斯地毯,靠上面放了一张长椅,椅子上有四个腰枕。进门左边是一个泰戈尔生前用的图书目录柜子,那上面有一瓶丁香花。进门侧座当中放着一张空的椅子,用红方格的毯子盖着。椅子前面有一张矮矮的小茶桌,上面有两瓶红的玫瑰花。整个书室显得非常安静和幽雅。

那椅子是一位叫维多利亚的西班牙的女子送给泰戈尔的。1924年,泰戈尔应邀到秘鲁去,参加他们从西班牙统治下取得独立的一百周年纪念。中途因为生病没有去成,由布鲁塞尔回国了。维多利亚就在布鲁塞尔送他那张椅子。椅子太大,搬不进船舱,只好把舱门打破,这才带回印度,放在他的故居里。泰戈尔非常喜爱这张椅子,经常坐在上面沉思、写诗。

泰戈尔曾经为这椅子写了一首题名“空椅”的诗。现在这首诗就放在红格子毯子上。

罗宾德拉那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于1861年5月6日生在印度孟加拉州的加尔各答。祖父是王子泰戈尔(Prince Dwarkanath Tagore),父亲是戴温德拉那特·泰戈尔(Devendranath Tagore),也是印度有名的诗人和哲学家。父亲一共有子女10人,伟大诗人泰戈尔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泰戈尔虽是贵族子弟,但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没落了。他曾有一段回忆谈到:“我们家的情形那时已经很像穷人了。什么马呀,车呀,只是名义上存在罢了。院子外面的一角,皂角树下的铅顶马房里只有一辆马车和一匹老马。那时候我们穿的衣裳也极其简单。脚上穿袜子是以后很久才有的事。当我们可以超过了布拉节西瓦尔的菜单规定,早餐吃面包和香蕉叶子包取的黄油的时候,那在我看起简直就是登了天。在旧时的豪华渐渐败落的景况下,我们被训练得很容易安于一切了。”

他的童年是在加尔各答度过的,为了培养他,他家给他请了各种学科的教师来教他:尼尔卡玛尔用孟加拉文教他算术、代数、几何,连特先生教他自然科学,“因明论师”赫兰勃也来教他,此外他还读梵文《文法启蒙》和文学作品,从取材于史诗《罗摩衍那》故事的“悉多在森林”一直读到“云音夜义被杀”……

家庭教师教了一些时候,家长便把他送到如泰戈尔自己所说的“制造读书写字的工厂”——学校去读书,先是普通学校的低年级,后来从那儿送到狄克鲁兹先生的孟加拉学院去,希望他在那儿学会几句英文“以后才可见人”。他对于在学校里读书没有兴趣,狄克鲁兹先生说泰戈尔“这样的学生来便不是为念书的,来到这世界上只是为的按月交学费而已”。但仍然要他念书,要他背熟梵文长篇叙事诗《鸠摩罗出世》,要他读梵文剧《沙恭达罗》,要他翻译莎士比亚的《马克伯斯》……这样比较自由地读书,使他从读书工厂里解放出来。

幼年他到了英国。他的二嫂在英国,他到英国后先住在二嫂家。以后入了伦敦大学,跟摩勒先生学英国文学。摩勒先生的教授方法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贪婪地翻阅着牛津大学出版的文学书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现在我让我自己做自己的先生了。”

他在伦敦大学只念了3个月。真正学到的一些知识还是靠他自己从接触人的那方面来的。这以后,他曾经访问过中国、苏联、匈牙利等许多国家。他曾主持印度进步作家协会1939年的第二次大会。为了抗议帝国主义的罪行,他拒绝接受爵士称号。他一生积极地参加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他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创作生活,向孟加拉各种报纸和刊物投稿。16岁那年他参加编辑《波罗蒂月刊》,17岁离开这个月刊编辑部到英国去了。从他开始文学创作,到他去世那年(1941年),这其间60多年泰戈尔经常在创作,所接触到的问题非常广泛,几乎关于政治、社会、哲学、宗教等方面都有,而文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诗,有歌曲,有戏剧,有小说,还有论文,等等。到现在为止,他60多年劳动的成果还没有一个完全的正确的统计。根据已有的泰戈尔作品书名表看,用孟加拉文写的作品有128种之多。用英文写的也有44种。但是他写的歌曲,据印度朋友告诉我,至少在两千首以上。我在印度访问期间,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听到有人在唱他的歌曲,从最著名的歌唱家到一般劳动人民。

泰戈尔的音乐室就在他的书室后边。现在这间屋子与其说是音乐室,还不如说是图书室更妥当,因为两边摆满了高高的书架,高高的书架上又摆满了各种文学、哲学、社会问题方面的书。但是靠角落那儿的一架钢琴马上使我想起当年泰戈尔在这间屋子里工作的情景。泰戈尔许多歌曲是在这间音乐室里写的。

泰戈尔的侄女和儿媳妇在音乐室安排了印度茶点招待我们。

泰戈尔有一个儿子,已经50多岁,是学工科的,曾经担任国际大学副校长,现在退休了。他的儿媳妇是位画家。他的侄女是位音乐家。看上去,他的侄女也有五六十岁的样子,穿着灰白色的沙里,头上的头发已经花白,两颊下陷,嘴上布满了皱纹,步子迟缓,说话的声音很低。她告诉我泰戈尔的著名的舞剧《夏玛》是在这间音乐室里写的,并且泰戈尔还亲自在这间音乐室里看演员排练,修改自己的剧本,一直到他自己认为比较满意了,才到外边去上演。

诗和歌是姐妹,在泰戈尔来说,更是孪生的姐妹。泰戈尔许多诗是谱成曲子流传开去的,而他的歌曲又扩大了他的诗的影响。

泰戈尔从小就喜爱音乐和诗。他的三哥的大女儿是精于印度歌曲的,她从小就学习音乐,上加尔各答著名贵族化女学校去学习西洋音乐,在毗湿纽教师那儿学印度音乐。泰戈尔在他三哥培养之下,也在学习唱歌。后来,更特别给泰戈尔请来一位著名乐师雅都帕莱特教他。泰戈尔很有歌唱的才能,白天里他只要听别人唱几遍,晚上就可以到妈妈身边唱给她听,叫妈妈大吃一惊。

在很小的时候,泰戈尔就受到诗的教养。每当黄昏时分,他坐下听布拉节西瓦尔念克里狄瓦斯的七章《罗摩衍那》,听查杜济唱孟加拉流行的民歌《班甲里》。他学着写诗。当他还在低年级的时候,大家就知道他会作诗,一直传到哥文特校长的耳朵里去。校长要他写诗,他写了,念了,有人不相信这样小小的年纪会写诗,一定是偷来的。他有一次用“波亚斗”和“特利波底”诗体写了一首诗,给阿确塞先生传诵开去,大家都承认他确实有写诗的才能。

而时间和作品也证明泰戈尔确确实实是印度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侄女一边给我谈着,一边指点音乐室的图画和钢琴。我知道她回忆到当时泰戈尔在这间屋子工作情景,有点神往的样子。

吃过茶点,她领我们走到后面的花园。当时虽然是1955年1月19日,也就是说正是中国的冬季,可是花园里却盛开着大朵的玫瑰和丁香,一阵阵浓郁香味迎面扑来。花园的甬道是用黄色的小石子铺成的,花台上有秩序地种着各色各样的花,黄的、红的、白的。顺着甬道向左边走去,那儿有一个小池,池子后面还有点小小的山石,山石上有尊泰戈尔的石像。池子四边有日本式精巧玲珑的小灯。紧靠这幽静的园子有一幢房子,窗户都叫帷子给遮盖了,打开窗户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园子里的一草一木和水里的树影。这幢房子就是当年泰戈尔的卧室,现在是他儿媳妇的书室。

她的侄女告诉我:泰戈尔喜欢住新的屋子。他们家里任何一幢新房屋落成,总得让泰戈尔搬进去住一些时候,然后他又搬到另一幢房子里去。

从他的卧室墙边过去,有一个较大的池子,断断续续的石块在池子当中铺成一条小路。两边池子里静静地躺着粉红色的睡莲,西方落日的余晖映到池子里,几乎要把整个池子的水都染红了。池边的绿树的倒影,插在水里似的,静静地不动。蓝湛湛的天空,朵朵白云在水上缓缓地移动。一切是这样的平静,一切是这样的安详,不要说听不到车马的声音,连人声也听不见,归鸟也仿佛知道这是诗人的故居,倦游回来悄悄地躲到窠里安眠去了。

池子右边通向树林,通向旷野,也是非常的宁静。

我站池子旁边,泰戈尔那些歌颂自然的诗句涌现在我的脑筋里:

啊,这些茉莉花,这些白的茉莉花!

仿佛记得我第一次双手满捧着这些茉莉花,这些白的茉莉花的时候。

我喜爱那日光,那天空,那绿色的大地;

我听见那河水淙淙的流声,在黑漆的午夜里传过来;

秋天的夕阳,在荒原大路转角处迎接我,如新妇揭起她的面纱迎接她的爱人。

但我想起孩提时第一次捧在手里的白茉莉,心里充满着甜蜜的回忆。

同时我想起他《海边》那首诗:

孩子们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聚会。头上是静止的无限的天空,不宁的海波奔腾喧闹。在无边的世界的海滨,孩子们欢呼跳跃地聚会着。

他们用沙子盖房屋,用空贝壳来游戏。他们把枯叶编成小船,微笑着把它们漂浮在深远的海上。孩子在世界的海滨做着游戏……

一提到泰戈尔的名字,在一般读者中间几乎都唤起一种感觉,认为他是一位爱自然、爱孩子、爱神灵等等的诗人,或者说是“爱的诗人”,甚至有人以为读了泰戈尔的诗作有出世之感。其实不然。不错,在泰戈尔的许多诗篇里确实充满了对自然、母子、神灵等等的热爱,到处流露出对人类的爱情。他的作品里也有宗教色彩和对一些问题的不正确的看法。但是作为印度的伟大诗人,我认为首先因为他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的诗人,是追求美满、幸福、自由的理想社会的诗人。这应该是他的主要方面,而表现这方面的思想感情的作品也应该是他的主要作品。

泰戈尔虽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但是他对于王子生活却是厌恶的:“那穿起王子的衣袍和挂起珠宝项链的孩子,在游戏中他失去了一切的快乐;他的衣服绊着他的步履。……母亲,这是毫无好处的,如你的华美的约束,使人和大地健康的尘土隔断,把人进入日常生活的盛大集会的权利剥夺去了。”他想亲近贫贱的人,他说:“我想向你鞠躬,我的敬礼不能连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那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他甚而至于进一步说:“把礼赞和数珠撇在一边罢!你在门窗紧闭幽暗的殿角里,向谁礼拜呢?睁开眼你看,上帝不在你们的面前!他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凿石头的筑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脱掉你的圣袍,甚至像他一样的下到泥土里去罢!……从静坐里走出来罢,丢开供养的香花!你的衣服污损了又何妨呢?去迎接他,在劳动里,流汗里,和他站在一起罢。”

在他的诗里常常可以看到对劳动人民的歌颂,他的创作的泉源主要是印度人民的生活,他用人民活生生的语言表现人民的生活,歌唱出人民的喜怒哀乐,歌唱出人民的希望和理想。他的诗是属于印度人民的,印度人民热爱他的诗篇不是偶然。

英国侵略印度有350年之久的历史。1600年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趁着莫卧儿王朝分崩离析的时候,进行大规模武装掠夺。他们先后驱逐了葡萄牙、荷兰和法国在印度的势力,1757年奠定了独霸印度的局面。据马克思说:“根据一份呈报议会的报表,从1757年到1766年,东印度公司和它的职员让印度人赠送了600万镑!在1769年到1770年间,英国人用囤积全部大米,不出骇人听闻的高价就拒不出售的办法,制造了一次饥荒。”。仅仅是这一次饥荒,根据史书的记载,孟加拉就死掉一千万人。

由于掠取了印度政权的英国资本家的巧取豪夺,印度变成了英国工业的市场和原料的供给基地。印度手工业被摧毁了,依靠农业为生的人口增加,人民更陷于贫穷的境地。有位英印总督说:“这样的贫乏,在商业史上,实难有其匹。印度棉织工人的白骨,把印度平原的土地都漂白了。”

19世纪初叶,印度许多地方发生了破产农民的武装起义。1859年印度农民大起义,遭受到英军残暴的镇压和屠杀。英军尼尔将军下令:“凡手执武器者处死;受伤者处死;不要活的俘虏。”泰晤士报则号召:“要一百座印度教寺的土地,来抵偿一所被破坏的基督教会;要残杀一千个起义者,来抵偿一个被打的欧洲人,不要怜惜老人、妇女和小孩。”

这次印度农民大起义一直到1859年4月里,才在英军的暴力和封建地主的勾结之下镇压下来。

1858年11月1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宣布英国政府正式接收印度,印度就正式变成了英国的属地。

从此以后,印度人民不断地进行英勇的斗争,终于在1947年8月15日取得了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宪法开始生效,宪法规定印度为联邦共和国。

泰戈尔出生的那一年(1861年)是印度农民起义的第5年,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宣布英国正式接收印度的第4年,也就是印度被侵略亡国变为英国属地的第4年。而泰戈尔死的那一年(1941年),是印度取得独立的前6年,这就是说泰戈尔一生是在亡国的惨痛生活中度过的,是在英国黑暗的殖民统治中度过的。他要求人应该像人一样地生活,不应该过着殖民地非人的奴隶生活。他在1896年发表的《茶泰利》诗集中就呼喊:

你有七千万子孙,亲爱的母亲。但你只使他们成为生活在孟加拉土地上的生物,却并没有使他们变成人。

他要自由:

我只要自由,为希望自由我却觉得羞愧。

诗人感到“房子黑暗寂寞”,他要灯火:

灯火,灯火在哪呢?用熊熊的渴望之火把它点上罢!雷声在响,狂风怒吼着穿过天空。夜像黑岩一般的黑。不要让时间在黑暗中度过罢。用你的生命把爱的灯点上罢。

他诅咒黑暗,期待清晨:

清晨一定会来,黑暗也将消除,你的声音将划破天空从金泉中下注。

那时你的话语,要在我的每一鸟巢中生翼发声,你的音乐,要在我林丛繁花中盛开怒放。

他大声疾呼:

进入那自由的天国,我的父啊,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罢。

他勇敢地用他的笔来参加争取自由的斗争,用诗表白他的战斗意志:

从今起在世界上我将没有畏惧,在我的一切奋斗中你将得到胜利。你留下死亡和我做伴,我将以我的生命给他加冕。我带着你的宝剑来斩断我的羁勒,在世界上我将没有畏惧。

从今起我要抛弃一切琐碎的装饰。我心灵的主,我不再在一隅等待哭泣,也不再畏怯娇羞。你已把你的剑给我佩带。我不再要玩偶的装饰品了!

我读的泰戈尔的作品很少,他有些作品也没有译过来,但只从这些燃烧着斗争火焰的诗句里,就知道他的诗是反映了印度人民对黑暗殖民统治斗争的要求,是印度人民斗争前进的声音。这些诗表明他的一生是如何热爱祖国、反抗黑暗统治和追求光明。

暮色笼罩了宁静的花园。主人领我们从花园走到国际大学的露天礼堂。国际大学的教职员和学生在演出。

在夜空星光的闪耀下,我聚精会神地望着舞台。

《夏玛》是泰戈尔所写的六部舞剧当中的一部,取材于纪元前的尼泊尔佛教的一个故事:舞女夏玛狂恋一个外国商人华则生,他因为买了一条宝石的项链,国王想要,华则生不给,于是怀宝逃亡。华则生被追缉,经过舞宫,遇夏玛,她请求官厅释放她所爱的人。她得到答复是要放他出来必须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领受死刑。这时,有一名叫武体亚的青年爱上夏玛,为了获得她的爱情,他愿意付出他的生命去替换华则生。华则生因而被释放了,他和夏玛坐船离开那个地方。他追问自己为什么能够脱险,等他知道经过情形,就大怒离开夏玛而去。可是他还是忘不了夏玛的爱情,又去找她,但他还是厌恶她。

泰戈尔的舞剧是企图综合印度各种舞蹈的技术,创造出一种新的舞剧。从《夏玛》这个舞剧里就可以看出许多特点:包括南印度的“加特加里”,东北印度的“莫尼甫里”,印度民间舞,以及锡兰的“干笛”。这部舞剧表现出人的幸福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就我所读过的一些泰戈尔的作品来看,诗人只是反映问题,提出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他不知道如何才能解决问题,比如说,他所理想的“自由的天国”吧。关于这,他有一段具体的描绘:

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那里,世界还没有被狭小的国家的墙隔成片断;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之中;

在那里,心灵是受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

进入那自由的天国,我的父啊,让我的国家觉醒起来罢。

如何进入那自由的天国呢?答案就很渺茫。他曾经相信广泛地展开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建立彼此之间的了解,使所有的人都重视“人的价值”,来完成一种“世界文化”,那么,人类就可以逐渐进入“自由的天国”。他于1901年在和平村创办了小学,1920年创建了国际大学,规定“不分性别、国籍、种族、信仰、阶层或阶级……宗教信仰或职业”,都可以到国际大学当教员做学生,研究东方西方一切现代科学的成就。单靠“文化交流”就可以进入“自由的天国”吗?当然不能。他进一步去追求他的理想。他说:

我不知道那目的要更合理地分配财富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否会有实现的一天,如果没有,那上天的安排实在未免太残忍了,而人也真是一种太不幸的生物。因为,如果在这世界上必须有苦难存在,那就让它存在吧,但总应该留下一线光明,至少留下一点可以瞭望到的可能性,以使人类中较高贵的一群能够怀着希望进行不倦的战斗,以减轻人世的苦难。

1930年泰戈尔访问苏联,他亲眼看到的事实回答了他自己的疑问。他在苏联通信里说:“我所见到的都是奇迹,没有一个国家能和它相比。”他在寻着理想的道路。

他热爱人类,痛恨帝国主义;热爱和平,痛恨战争;为了中国人民,他曾经痛恨过日本帝国主义。陪我参观泰戈尔故居的主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1916年泰戈尔应邀去日本东京讲学,受到日本政府和学校的热烈欢迎。这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帝国主义趁机侵占中国的山东。泰戈尔当时反对这种侵略行为,认为日本虽可能得到一个地方,但将失去一个朋友——中国。日本将要自食其果。这消息登在日本的报纸上。泰戈尔讲学以后离开东京。没有一个人欢送他。他走的时候的被冷落和他来的时候的热烈欢迎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1937年泰戈尔又到了日本,他仍然重复这一段话。在他逝世之前病榻垂危的时候,他还不断关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情况。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终于投降了。印度出席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的代表有一天收到一张旧的日文报纸,是一位日本人送来的,这就是登泰戈尔那段谈话的报纸。泰戈尔的预言实现:日本帝国主义自食其果了。

泰戈尔对中国人民有崇高的友谊和强烈的热情。我们也是怀着这样的友谊和热情去访问印度的。我们也带着这样的友谊和热情去访问泰戈尔的故居。

晚会散后,夜空满天星斗。路过泰戈尔故居门前时,我又留恋地望了望夜色中的印度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故居,然后才向包普车站走去。

1955年5月10日

原载《人民文学》1955年第7期

周而复,作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