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渔翁》全诗赏析情感,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作者:柳宗元 栏目:柳宗元诗集 2020-05-06 19:08:43

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①,晓汲清湘燃楚竹②。

烟消日出不见人,腪乃一声山水绿③。

回看天际下中流④,岩上无心云相逐⑤。

注释

①西岩:即西山,在今湖南永州市西,柳宗元有《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汲:取水。湘:湘水,在西山东。《湘中记》云:“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太平御览》卷六五引)故曰“清湘”。此句谓早晨汲水燃竹做饭。

③腪(ǎi)乃:划船摇橹之声。一说为棹歌,划船者歌唱之声。

④天际:天边。

⑤“岩上”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语意。

赏析

这首《渔翁》写于湖南永州。贞元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在这里谪居了十年。“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是写湘江上的渔翁夜宿早起的生活。永州在湘江边上,属于楚地,所以说“清湘”、“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腪乃一声山水绿”,最出彩的是“腪乃”一词。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表示摇橹的象声词,那么这两句是说随着清亮的摇橹声,清晨的雾气消散、太阳出来,青山绿水也呈现在眼前了。第二种含义是唐代民间有渔歌叫《腪乃曲》,则这两句意谓随着一曲《腪乃》歌,烟消日出,青山绿水显露在眼前。这两种含义虽然都解释得通,但它们带来的效果还是有所不同的。唱渔歌的含义使渔翁的形象更加真实、动感和生活化,我们眼前似乎浮现出嘹亮的渔歌声飘荡在江面上的熟悉场景。如果是摇橹声,整个场景就要寂静得多,而这清亮的响声反而衬得山水之中更加幽寂。这个渔翁在寂静之中似乎更像是一个隐士,一个体现着作者的某些思想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而最后两句加重了这种象征意义。“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陶渊明说“云无心以出岫”,无心而相逐的云是飘然洒脱的象征。这就更像隐士而不是真正的渔翁了。

诗歌在风格上体现出清新淡雅的特色,后人将王孟韦柳并称,认为他们都是继承了陶渊明的平淡之风、最典型地体现了平淡审美风格的几位诗人。从这首《渔翁》来看,语言平实,设色淡雅,情致悠闲,意境旷远,确实可以说体现了平淡的审美风格。但是,柳宗元的生活经历又使他的平淡与陶渊明、王维、韦应物的都不相同。陶渊明的诗是淡泊而自然,最能反映心境的平和旷达;王维的诗是冲澹流丽而充满禅意,最能体现禅意的幽静;韦应物的诗是淡泊而清丽,令人感到怡悦自得;柳宗元的诗却是淡泊中含着忧怨和孤峭。

苏轼很喜欢这首诗,但他认为最后两句“不必亦可”,后来的人就分成两派意见,一派赞同苏轼,另一派认为不能删去,删去就成了晚唐绝句而无特色。对于苏轼来说,他之所以主张删去最后两句,大概是与他把韦柳视为陶渊明的继承者有关,因为删去最后两句才更鲜明地体现出诗歌淡泊自然的特点,但柳宗元的个人特色其实也恰恰就体现在最后两句。宇文所安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说,诗人在诗歌中展露的形象也许与他的真实内心世界是并不吻合的,但从他的作品中的蛛丝马迹,我们仍然有可能抓住他的内在真实(《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譬如柳宗元,他以隐士般的渔翁的形象来暗示自己的追求,又以无心而相逐的云来表现自己的飘然洒脱,他以此想要把自己的忧怨抹去,却反而因为“用力”而留下了痕迹。因为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柳宗元的性格、经历,还是他在更多诗文作品中所坦露的内心世界,他都不是一个真正洒脱的隐士。在他更为著名的代表作《江雪》中明显体现着这一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或者说,《渔翁》中的渔翁是柳宗元努力追求的理想形象,但《江雪》中的渔翁才是他的自画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