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溺爱的孩子更容易心理扭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三、被溺爱的孩子更容易心理扭曲

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性,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心理导读

司马光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现代社会的很多人学习,我们教育孩子就是要培养他们能吃苦、勇敢、坚韧、独立、有责任感、真诚坦率、机智果断的品质。而那些被溺爱的孩子,就被剥夺了这样一个品质形成的过程,也就更容易心理扭曲。

大量数据表明,心理扭曲的孩子中间,不少是被父母惯坏的孩子。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由追星导致自杀是因为盲目崇拜;对同学泼硫酸是因为嫉妒;攀比是由于虚荣;刻苦却失败也许是因为紧张,也许是因为拖延或意志薄弱等。面对这样的事实,家长们和很多教育人士不禁要问:这些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根据他们的成长环境,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生活条件更优越,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对于他们期望值很高,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吃过苦,家长希望他们独立,而家长想培养的孩子的独立性只是表面现象。他们所谓的不管孩子,是给他们大量的金钱,让其挥霍,放任自流,家长固执地认为“不管”孩子就能使其有独立性,其实长期“不管”孩子不但不能使其真正独立和健康成长,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伤害,这使得孩子产生对金钱的依赖性,并且还有一定的攻击性。

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受到了教育的“温室效应”的毒害,教育的“温室效应”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尤其是家庭方面的过分溺爱,造成他们任性固执、追求享受、独立性差、意志薄弱、责任感淡漠等弱点的社会现象。面对这些现象,作为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专家建议

建议1 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爱子心切,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苦。他们舍不得让孩子放弃优越的环境,舍不得让孩子离开父母的保护,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奋斗,甚至是一点小小的生活问题,都为孩子打理的很好。当孩子面对一点小挫折时,也总是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身后,替孩子解决,于是,今天的很多孩子就一直在父母长辈的过度保护和关爱之下成长。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私任性,不知道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也不知道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经受不起一点波折和苦难,事事依赖别人,长大后也难以自立。父母爱孩子的正确做法,是应该让他独自去面对,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几经摔倒和磨难的孩子定会理解父母的爱和良苦用心,孩子会得到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一个人一点苦不吃,一点苦不受,怎么能得到财富呢?

建议2 教育孩子形成一种艰苦朴实的生活作风

我们常说“大富由天,小富从俭”“聚沙成塔”“滴水穿石”,都说明了节俭在生活中的重要,真正聚集生活的财富,除了要“开源”,还要“节流”,别忽略了“当用不省”的道理,否则不就成了“守财奴”“铁公鸡”,有可能委屈自己又影响了生活质量,甚至失去了助人行善的机会。父母要教育孩子把金钱用在刀刃上,比如,可以带孩子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他认识到金钱的真正价值。

建议3 设置一些苦难情境

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认识到人性的美好和苦难,增强他战胜困难的信心。

总结起来,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想让孩子拥有坚韧的心理品质,就要在其成长的阶段,多给孩子独自面对的机会,相反,溺爱更容易使其心理扭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