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谁说书只能读一次?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赵天皓平日里看起来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但是实际上,他有很严重的“选择障碍”。但凡让他选择一样东西,他都会犹豫半天,甚至有的时候,他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最终选择了放弃。
这一次也是一样,他站在一排排的书架前,一时之间就乱了分寸。没有办法,他只好求助陈若涵,他发出了“响尾蛇”一样的暗号,对着陈若涵道:“师父,师父!快来救救我!”
陈若涵还以为赵天皓出了什么大事儿,急忙转过身,朝着他的方向快步走来:“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受伤了?要不要去医务室?”
“不是不是,”赵天皓一脸的无奈,“我只是不知道应该给自己选择哪一本书。这里的书太多了,光这一个书架就好几百本,这让我怎么选择呢?”
得知赵天皓是因为这件事情而烦恼,陈若涵这才松了一口气:“这事儿还不简单,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何必那么纠结呢?”
“如果我知道自己喜欢哪一本书,我就不会纠结了。”赵天皓说的也是实话,毕竟平日里,他很少读书,让他选一本书,用他的口头禅来说,简直是比登上珠穆朗玛峰还要难上一千倍。
见赵天皓真的毫无头绪,陈若涵给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如果你真的没有好的选择,那么就和我读同样的书吧!我借的书名为《绿山墙的安妮》,是一本特别好看的书,整本书的风格轻松愉快,我想应该很适合你。”
“《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的名字好特别。”赵天皓禁不住道。
“安妮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陈若涵回忆道,“她的性格活泼开朗,想象力特别丰富,在她的眼里,苹果是红衣姑娘,流淌的小溪下藏着欢声笑语,她还喜欢和自己的影子说话,因为她认为影子是她最好的朋友……”
听到这儿,赵天皓忍不住打断道:“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难道你看过这本书?”
“这本书我看过两遍了,”陈若涵边说边把《绿山墙的安妮》递给赵天皓,“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会选择读这本书,它会让我变得开心起来。并且,这一次的‘用最简单的方式环游世界’的读书笔记征集活动,我也准备选择这一本书作为写作的对象,我相信它会带给我好运的。”
“真是太奇怪了,”赵天皓百思不得其解,“已经读过的书,你为什么还要读第二遍、第三遍?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这才不是浪费时间呢!”陈若涵纠正道,“你难道忘记了我之前跟你说的那句话了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上,我们要温习学过的课程,在阅读上也是如此,谁说书只需要读一次?难道读过之后你不会忘记吗?所以,读自己读过的书,不但可以加强记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新的知识和道理。”
陈若涵的例子一举,赵天皓顿时就豁然开朗了,好像说的是这么一回事!阅读和学习一样,也需要复习,如果读一本,忘一本,那么和没有读过有什么区别呢?想到这儿,赵天皓毫不犹豫地从书架上拿过另一本《绿山墙的安妮》,对着陈若涵道:“那我听你的,我也借阅这一本书,我会好好把它读完的。”
赵天皓不是一个有耐心读书的男孩,但是,他却被这本书着实地吸引了。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他把这本书从头到尾地通读了一遍,当合上书的那一刹那,赵天皓禁不住感叹:“这真是一本有趣的书。”
不但如此,他还在周六的时候把这本《绿山墙的安妮》推荐给了方芳。他说:“这本书讲的是一对兄妹想要领养一个男孩,可孤儿院却阴差阳错,送来了一个长着红色头发,并且满脸雀斑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就叫安妮。”
见方芳没有打断他的话,赵天皓继续道:“刚开始的时候,兄妹俩并不是很喜欢安妮,但是后来他们渐渐发现,安妮非常热爱生活,她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常常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并且,她是一个非常善良的女孩,她竟然为了照顾别人,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说到这儿,赵天皓猛地停住了,“我不能跟你‘剧透’太多,不然的话,你读起来就没有意思了。”
“听起来确实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方芳接过这本《绿山墙的安妮》,抚摸着它的封面道,“看来,最近几天的时间,我也要和你一起,进入安妮的奇幻世界了。”
听杨绍讲故事
温故而知新
在宋朝,有一个爱看书的人,他的名字叫做陈正之。陈正之很喜欢看书,但是他看书的速度非常快,并且总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哪一本书读过了,哪一本书没有读过。
有一天,他专门请教了著名学者朱熹,朱熹了解了他的状况之后,对他说:“并不是你的记性不好,而是你看书的时候不够认真。读书不应求‘快’,而是求‘精’,只有把书读透、读懂,才算是真正的读书。”
听了朱熹的劝告,陈正之知道了自己的缺陷,并且积极地将其改正,于是,他放慢了看书的速度,争取做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反复推敲,弄清楚作者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长此以往,陈正之也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可见,书并不是一次性商品,读过了就把它扔到一边,而是要把它真正读懂,才能体现出这本书的价值。所以,不要把读书当成一个任务,而是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享受读书带给你的乐趣,享受书籍带给你的聪明和智慧,这样一来,才能收获更多。
智慧锦囊:不要把书籍当成一次性商品,你会发现,书中想要传达给你的能量,比你了解的要更强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