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西亚的肖像藏在哪个匣子中”|排中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41.“鲍西亚的肖像藏在哪个匣子中”|排中律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讽刺性喜剧《威尼斯商人》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

生活在贝尔蒙特城的鲍西亚,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家境殷实,才华横溢,有不少人慕名来求婚。不过,鲍西亚的父亲在临终前立下过一个遗嘱,要求“猜匣为婚”,不然的话,鲍西亚就无法得到遗产的继承权。

父亲准备了一个金匣子、一个银匣子,还有一个铅匣子,其中只有一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照片。金匣子上面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只有一句话为真。”

鲍西亚的父亲留下遗言,如果根据上述的三句话,准确猜中了哪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肖像,那他就可以迎娶鲍西亚。除此之外,求婚者在猜之前,还要答应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宣誓,如果没有猜中,绝不告诉其他人自己猜的是哪一个匣子;第二,必须宣誓,如果猜不中,将永远不得娶妻。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条件,担心自己猜不准后将付出巨大代价,就都退缩了。只有一些真心喜欢鲍西亚的小伙子,选择留了下来。很可惜,没有一个人猜对。

最后,有一位威尼斯的青年来到这里,他深深地喜欢上了鲍西亚。这个聪明又自信的年轻人,在思考了一番之后,对鲍西亚说:“肖像在铅匣子里。”鲍西亚非常惊讶,打开了铅匣子,肖像果然在里面。

鲍西亚被青年的智慧折服了,两人决定结婚。她好奇地问青年:“你是怎么猜到的?”

青年笑着说:“我是推理出来的。金匣子和银匣子上的话相互矛盾,那么必然有一句是真的,而三句话中有一句为真,那么真话就在这两个匣子上,而铅匣子上的话肯定就是假的。铅匣子上说‘肖像不在此匣中’,就说明肖像一定在此匣子中。”

其实,青年所用的推理方式,就是逻辑思维中的“排中律”。排中律既是事物的规律,也是思维的规律,通常被表述为“A是B,或A不是B”。

任何一种事物在同一时间里,一定会具有某一属性,或者不具有某种属性,必须满足二者之一,绝不会有其他可能。一个判断或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者不反映事物的这种本质,二者必有其一,没有其他可能。对于相互矛盾的两个命题,对它的判断也要做出排他的选择,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允许同时肯定或同时否定。

就“鲍西亚的肖像藏在哪个匣子中”这一命题,我们看看用排中律来推理的过程。

假设肖像藏在金匣子里,那么金匣子上的话,肯定就是假的,银匣子上的话就是真的。若是如此,铅匣子上的话也是真的。但鲍西亚的父亲已经告知“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为真”,这就跟推论结果相矛盾。

假设肖像在银匣子中,那么银匣子上的话,肯定就是假的。这样一来,金匣子和铅匣子上的话就是真的,这也跟已知条件相矛盾。

假设肖像在铅匣子中,那么金匣子上的话就是真的,银匣子和铅匣子上的话就是假,这与已知条件相符。所以,肖像一定就藏在铅匣子中。

在生活中,排中律有什么用途呢?或者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到排中律?

我们要知道,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为真,其中必有一假;也不能同时都为假,应必有一真,即“不能两可”或“两不可”。另外,也不可以含糊其辞,不做任何表态。

我们来看下面的这组对话——

甲:“你昨晚去酒吧了吗?”

乙:“谁说我去酒吧了?”

甲:“你昨晚没去酒吧?”

乙:“我可没说我没去。”

甲:“那……你到底是去了,还是没去呢?”

在这里,乙明显是故意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来回避问题。当然了,去没去酒吧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在此只是做一个案例呈现。可如果我们遇到的是一些重要的是非问题,就要旗帜鲜明,要让说话者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而不能似是而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