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焦虑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他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霍尔顿·考菲尔德是个16岁的美国少年,他玩世不恭,悖逆不驯,却又极为敏感。他父母送他就读于只收富家子弟的潘西·普列普中学,可他却因功课不及格而被除名。
一个星期六,考菲尔德参加击剑比赛失利,早早地返回学校,在乘地铁时,他丢弃了击剑队发的全套装备。他站在学校的运动场上,体味着离愁别绪,竭力想把这种感受铭刻在心。
接着,考菲尔德去向生病在家的历史老师斯潘塞先生告别。师生相见十分尴尬,因为斯潘塞先生急欲说明,他在历史考试中给霍尔顿判不及格无可非议,他还执意要列举出这孩子的错误来。
霍尔顿越听越气恼,一抓住机会就赶紧溜走了。他回到自己的寝室阅读,直到同住一个宿舍、反应较为迟钝的小伙子阿克利来玩才给打断。
霍尔顿的室友、英俊和善的斯特拉雷特也和他们一起闲聊。斯特拉雷特当晚要出去约会,便托霍尔顿代他写一篇英语作文。霍尔顿答应代笔,可当他听说与斯特拉雷特约会的正是他去年夏天差点爱上的姑娘简·加拉格尔时,不禁又大吃其醋。
霍尔顿在附近小镇东游西荡了一个晚上,然后回到自己的寝室,替斯特拉雷特写了作文。他发觉自己仍怀念着数年前死去的弟弟阿菜。斯特拉雷特回来后,他又妒忌起来,于是主动挑衅,和斯特拉雷特打了一架,结果遭到惨败。
一气之下,霍尔顿决定不等学期结束就离开学校。他乘火车去纽约,和他的一个同班同学的母亲同行了一段旅程。他瞎编出许多故事,放肆地向她吹嘘她的儿子是如何受同学们欢迎。
回到纽约,霍尔顿就去一家旅馆登记住宿,并不回家向父母报告他被学校开除的事。这时夜已深,他不便给妹妹菲比打电话,因此顿感烦恼。
霍尔顿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在酒吧间要喝烈性酒,因未成年而遭到了拒绝。随后他向一群来自郊区的姑娘调情,但未能如愿。在房间里,他发觉自己又想起了简·加拉格尔,于是决定出去散散步。
霍尔顿独自一个人在一家夜总会呆了一会儿。回到旅馆后,电梯工人上前和他搭讪,主动提出送一个妓女到他的房间去。他接受了,但当那个叫桑妮的姑娘来了之后,他又不想跟她睡觉了。
尽管霍尔顿坚持付了钱,但姑娘仍大惑不解,甚感愤怒。他独自一个人坐在床上,一面抽烟,一面沉思。后来电梯工人和桑妮又返回向他敲诈更多的钱,他不肯给,那工人便揍他,还抢走了他的钱包。霍尔顿可怜地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上午,霍尔顿打电话给萨利·海丝约会,尽管他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姑娘,但他很孤独,极想找一个伴儿。他在附近的中央车站吃早餐,席间与两名修女攀谈起来,并突然心血来潮,执意要从自己日益减少的储备金中捐一笔慈善费给她们。
霍尔顿前往百老汇大街,为与萨利约会买了戏票,还为他妹妹菲比买了一张唱片。他在中央公园附近徘徊,希望能凑巧遇见他妹妹,但他并不走运。
霍尔顿对萨利怀有复杂的感情,但当天下午在剧院见到她仍很愉悦。然而幕间休息时,有个老于世故的年轻大学生插进来与她做伴,霍尔顿对他俩故作高深的交谈越听越反感。
戏一演完,霍尔顿便带萨利去滑冰。后来他们喝咖啡时,霍尔顿慷慨陈词,发表了一大通词不达意的言论,放肆攻击因循守旧的人们。谈完后他建议萨利出走,随他去过乡间生活。
萨利并不认真对待霍尔顿的建议,于是他俩争吵起来,最终愤怒分手。他去酒吧与老同学卡尔·卢斯会面,他是一个聪明但傲慢的年轻人。卢斯摆出一副可笑的屈尊俯就的姿态,霍尔顿被激怒了,又跟他吵了一架。
霍尔顿独自一人坐在酒吧里喝酒致醉,然后他给萨利挂电话,前言不搭后语地向她道歉。他在中央公园徘徊时,丢失了为菲比买的唱片。
霍尔顿迫切地想见妹妹,便冒险爬入父母的公寓套房。菲比尚未睡着,她告诉他父母当晚不在家。他们一起闲聊,霍尔顿有她做伴感到轻松愉快。他打电话给以前的英语教师安托利尼先生,商议安排在他家过夜。
霍尔顿的父母出人意料地回来了,但他设法溜了出去,未被他们察觉。安托利尼和他的妻子满怀同情地接待了他,但这位老师同时告诉霍尔顿,说他是一个思想混乱的迷途少年,十分危险。
半夜里霍尔顿醒来,发现安托利尼正在抚摸他的头发。他以为老师正在向他表示同性恋,因此勃然大怒,冲出屋子,在中央车站的候车室里度过了后半夜。
第二天早晨,霍尔顿步行穿过街区,感到身体疲惫,头脑昏沉,紧张不安。最后他决定离城出走,到乡间找一个藏身之处,过平静安宁的生活。但他离开前想跟菲比告别,便在学校留下一张便条,约她一起吃午饭。
菲比听了霍尔顿的计划后,死活要跟他一同出走。为了抚慰菲比,霍尔顿带她去游动物园。尽管他心里很乱,焦虑不安,但有妹妹的陪伴,他仍然觉得快乐异常。
霍尔顿最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哥哥来医院看望了他,他曾经是个有前途的小说家,现在是好莱坞电影剧本作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