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是孤独的,他们内心十分渴求被人理解。尤其是当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就有一种感觉:自己长大了、成熟了,希望父母能把自己当大人对待。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这一阶段他们感到异常孤独,总会在日记本里写下这样的字眼:“好像所有人都不理解我”“我感觉十分孤独”“好像这个世界就只剩下我,没人跟我站在一边”。青春期的孩子会感到十分孤独,那是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需要不断思考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繁杂信息,最后才可以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所以这一阶段他们是孤独的。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未来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们被赋予的角色一下子宽阔了,在家里,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是需要学习的学生;在同学眼中,想要成为被人接纳和肯定的人,同时希望得到来自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孩子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这并不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但是他们又希望表现得十分独立和成熟。所以他们的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十分需要和别人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向父母及老师敞开心扉。
孩子小学时非常活泼,一到假期就到处跑,不是去乡下外婆家玩,就是去表姐家玩,反正就不喜欢待在家里。父母为此感到很头疼,爸爸甚至发出禁令:作业没做完,哪里也不许去。这时孩子少不了感到委屈,常常因父母不允许自己出去玩而伤心。
但是上了初中之后,孩子完全变了,不喜欢出门了。有时亲戚家里有聚会,妈妈软磨硬泡:“走嘛,一起跟妈妈出去一趟。”孩子总会说:“哎呀,不想去,去了也没什么好玩的,不如在家玩电脑。”孩子一下子从喜欢玩变成了宅女,父母又开始头疼了。
孩子进入青春期,会感觉到许多烦恼,例如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够打动心扉了,反而觉得父母非常唠叨;似乎老师在他们心中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信,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哪怕是平时关系挺好的同学,现在也不会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这样一来自己总是一肚子的忧伤,到底应该跟谁诉说呢?难道这个青春期,自己注定就是独孤的吗?
与此相对应的是,父母在这一阶段也会有所察觉,孩子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以前天真无邪,什么事情都可以说上一大堆,现在却不想说一句话。尤其是长大之后,孩子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封闭,不会再跟父母说心里话。
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是孤独的。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用更加崇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那种内心滋生出来的孤独感是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探索的深入,青春期孩子会逐渐收获一种熟悉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有掌控的感觉,这时他们就可以独立思考、喜欢交流了。
小贴士
1.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
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随之而来的是逐渐增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慢慢开始在意身边人对自己的看法,会产生许多奇怪的想法以及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这些想法在父母看来却是相当幼稚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一旦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反馈给孩子,孩子无法认同,为了不受到父母的斥责,他们便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封存起来,不再跟父母诉说,采用较为直接的表达方式如沉默来应对。
因此,面对孩子身心的变化,父母需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征,避免对其进行严加管制,否则只会引起他想摆脱父母管教的抵触心理。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多多观察孩子的心理状态,用平等、协商的口吻及疏导、引导的方法,避免使用训斥、命令和强迫的方法对待孩子。
2.引导孩子化解孤独
当孩子感到孤独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使用“情绪分解法”,让孩子把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压力与困难写出来,让孩子自己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只要一个个解决问题,那些所谓的压力与孤独,就可以慢慢化解。
3.哭一下也没什么
心理学家认为,哭可以缓解压力与孤独。心理学家曾给一些成年人测量血压,然后按照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编成两组,分别询问对方是否哭泣过。结果大部分血压正常的人都说他们偶尔哭泣,而那些高血压的人却说自己从不哭泣。当孩子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苦闷时,父母可以鼓励其大声哭出来,从而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
4.鼓励孩子多阅读有益书籍
当孩子喜欢上读书,便会把孤独抛至脑后。孩子在书的世界里遨游,所有忧愁、孤独和悲伤便会被甩在脑后,一切都烟消云散。平时父母需要鼓励孩子多读书,因为读书可以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变得心胸开阔,气量豁达,不害怕压力与孤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