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症的诊断与训练(三)
案例
刘洋所在的某税务学院又新盖了一幢18层的大楼,这所新建筑比起原先那幢教学楼来,不知要气派多少倍。幸运的是,学校把刘洋所在班级的教室就安排在了新楼的10层。搬家那天,刘洋和同学们一道,兴冲冲地把桌椅等通过电梯送到了新的教室。虽说楼层较高,但有了电梯也真是方便,电钮一按,一会儿就到了。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同学们在电梯里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搬进新教室的头一个周末,来教室里上自习的同学并不多,刘洋是这其中的一个。刘洋是个文学爱好者,每当周末同学们三三两两出去娱乐的时候,她往往拿起笔写上几段抒情文字,经过努力,她还真在市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过几段文字呢。今天,她又想起了一个好素材,便投入地写了起来……不知不觉间,她发现教室里只剩下她自己一个人了,看了看表,也不早了,便收拾好了书包,离开了教室。电梯口没有人等电梯,她一个人进了电梯,电梯内也没有人,她按了一下关电梯钮,又按了个数字1。电梯门关上了,望着电梯光滑的四壁和上方浅浅的灯光,突然,刘洋感到一种莫名的惊恐,透不过气来,似乎就要昏倒了。她赶紧又按了一下9楼的按钮,电梯在9楼停了,门一开刘洋就迫不及待地夺门而出。太可怕了!出了门,她还感觉到“咚咚”的心跳。不久,她平静下来了,但再也不敢坐电梯了,只好顺着楼梯下了楼。
不知怎么,自此后,不管电梯内有无人,只要一进电梯,刘洋便感到胆战心惊,紧张战栗,而一出电梯就神清气爽,安然无恙。她自己也不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一次,学校请了一位心理专家来作心理障碍方面的报告,她觉得有些地方说的和自己的情况相似,便找到了心理专家进行咨询。
分析
刘洋得的是幽闭恐怖,是广场恐怖症的一种。名为广场恐怖症,实际上并非专指广场,也包括商店、餐厅、剧场、公共汽车、电车和火车等公众场所。广场恐怖症的共同特征是担心在公共场所中昏倒或失去控制而又无法迅速离开。由于他们害怕出现在公共场所,所以影响了患者的社会交往。开始时,他们遇见所恐怖的事物时常常过度恐惧,感到天旋地转。后来,由于这种害怕,患者不愿出家门,万不得已,也要找一个伙伴同行。
当然,刘洋对电梯的恐惧与焦虑还未达到使她足不出户的程度,但每天10层楼不断地上上下下也给她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然而,若想很好地治疗这类恐怖症,还必须追根溯源,找到恐怖产生的原因,恐怖症才能迎刃而解。
心理学认为,广场恐怖症的诱发原因许多与幼年经验有关,即有些患者小时候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受到过惊吓,后来逐渐淡忘或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了,长大后又遇到了类似的情景并产生了恐怖情绪。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这类恐怖症的产生往往需要两种情绪体验。一是创伤性情绪体验,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些幼年时或轻或重的创伤体验深埋心中,成年后一有诱发因素便会卷土重来。二是移位性情绪体验,恐怖症患者有时在心理上会出现复杂的、象征性的和歪曲的“移位情绪”,他们有时可能会把对事物的恐惧体验转移到其他类似的事物上。一朝被蛇咬,本应怕蛇,但对与蛇相似的井绳也产生害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刘洋回忆出了童年时的一次经历:还是在刘洋4岁的时候,有一次她淘气把爸爸惹怒了,爸爸为了惩罚她,把她关进了装杂物的简易房里,房里没有窗户,门一关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经过心理专家的解释,刘洋明白了,原来她幼年时在小黑屋被吓的经历,使她对封闭的空间产生了恐惧,在独自一人进电梯的时候,无意识中的受吓经历使其产生了恐惧感。然而小黑屋对于一个小孩子而言也许是可怕的,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就不应那么恐惧了。听过解释,刘洋清楚了自己现在不应以一个小孩子的方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又经过几次咨询,她又可以和同学一道在电梯里上上下下了。
刘洋的例子表明,对于广场恐怖症,人们最佳的选择是找出其相应的幼年创伤体验,也许一下便能收到神奇的效果。
自我精神分析法。首先,探究童年创伤性事件。方法很简单,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努力回忆童年的经历。而这些经历,最好是和你遇到的问题有关的。如你对黑暗有恐怖感,就试图回忆幼年时是否由于黑暗受到什么伤害或创伤。
其次,要分析恐怖症中所隐藏的隐义。如有的人特别怕伞,但为什么怕,他却说不出原因来,后来经过精神分析发现,他童年时有一次撑伞时里面爬出一条蛇,这件事令他十分惊恐。久而久之,此事慢慢地被遗忘了,实际上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通过精神分析,他回忆出自己压抑的痛苦经历,病症很快就好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