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民起义一(1855年4月~1867年11月)》真实记录与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贵州苗民起义一(1855年4月~1867年11月)

贵州苗民起义

1855年(清咸丰五年)4月至1872年(同治十一年)5月,贵州东南部地区苗族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

贵州苗民受清政府压迫,在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1855年4月,雇农出身的张秀眉与包大度等在台拱(今贵州台江)首举义旗,张被推为大元帅。清平(今贵州凯里西北)、黄平等地苗民起而响应,起义很快发展到整个黔东南。张秀眉联合各地起义军,至1856年底,先后攻克岩门司、施洞、重安驿、丹江、古州(今贵州榕江)、下江(今贵州从江西)、永从(今贵州黎平南)、凯里、施秉、清江(今贵州剑河)、台拱、黄平、清平等数十州厅县城。清云贵总督恒春等因“剿办不力”受朝廷处分。1857年3月,起义军数万人合攻都匀附近的丁家山营,贵州提督孝顺兵败自杀,新任贵州提督佟攀梅龟缩麻哈城(今贵州麻江)不敢出战。1858年3月,西路起义军金干干等部攻克麻哈,毙佟攀梅及以下2,000余人,并乘胜南下攻占都匀,追敌至贵定瓮城桥,震动贵阳。东路起义军在包大度率领下攻占镇远城,使黔东南苗军与黔东北号军(以汉族为主的起义军)的占领地连成一片。此后,两军长期相互应援,联合作战。之时,黔西北地区苗民在陶新春领导下亦发动起义,起义坚持到1867年。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即调湘、川、滇三省兵力援黔。1866年夏至1867年11月,苗军与号军联合粉碎了湘军的三路“进剿”。

后清军先镇压号军,致使其于1868年春失败,尔后集中兵力对付苗军。至1868年底,寨头、麻哈、都匀等重要据点相继被湘军攻占,形势对苗军日益不利。1869年,清政府又增调湘军万余人入黔,先后攻占镇远、清江、施秉诸城,起义军被迫向西转移。5月,起义军于黄平东南的黄飘设伏歼灭湘军1万多人。7月,又在都匀之南的楼山口设伏,歼灭黔军数千人,乘胜收复都匀。但两次大捷仍未能扭转不利局面。

1870年4月起,起义军在施洞口、白洗、岩门司连战失利,退守清水江和重安江以南。11月,台拱失守。次年春,都匀等据点丧失殆尽,张秀眉、包大度等率军民20万余齐集丹江与凯里边界的乌鸦坡一带继续坚持。1872年4月,在乌鸦坡全军覆没,张秀眉等退走雷公山。5月,张秀眉被俘,解往长沙遇害。至此,坚持了18年之久的贵州苗民起义失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