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19年7~10月)》真实记录与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19年7~10月)

1932年7至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在湘鄂西苏区反击国民党军“围剿”的作战。

1931年1至10月,国民党军连续对以洪湖苏区为重点的湘鄂西苏区进行了3次大规模“围剿”,均遭失败。1932年7月,国民党军又以10万余兵力,向湘鄂西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7月15日,国民党军以第1、第2、第3纵队分别自景家墩、皂市、白马庙等地向红军实施合击。同时,以第4纵队由岳口向张截港、泗港推进。

为打破国民党军的合击计划,贺龙、关向应率红3军撤围京山,并于马良附近西渡汉水,进至荆门东南地区。8月3日,抵达熊口,同军委警卫师会合。8月10日,国民党军重新调整部署,以第3、第4纵队为左翼军,由岳口渡襄河,进攻洪湖中心地区;以第1、第2纵队留于襄北继续“清乡”,并作为左翼军的总预备队;以川军第21军为右翼军,在荆河西岸担任堵截任务。另以海军一部封锁长江,防红军南渡。

在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时,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为取得粮食、物资,以便在洪湖根据地中心区内部作战,命令红3军向沙市、草市进攻。13日,第8师攻入草市,歼国民党军500余人,缴枪数百支;第7师则进攻沙市失利。是时,国民党军大批援兵赶到,红军被迫撤回龙湾、熊口地区。18日,国民党军左翼军开始进攻,至20日,控制了白庙以西的整个东荆河北岸地区,湘鄂西苏区首脑机关所在地瞿家湾受到直接威胁。面对这种情况,红军实行两路分兵,一路以红7师、警卫师和地方武装等组成,固守东荆河南岸地区;一路由红8师、红9师组成,穿过川军的封锁线进至万里镇、么口地区,威胁川军后方,致使进到周家矶、浩子口一带的川军不敢继续东进。8月24日,国民党军第3纵队占领了峰口和府场。红7师向占领府场的国民党军发起进攻。因国民党军已有准备,进攻受挫。31日,国民党军以第4纵队两个旅的兵力进攻新沟嘴,以第3纵队一个旅猛攻杨林关,红军经顽强阻击后,被迫撤出战斗。至9月3日,柳家集、瞿家湾也相继失守。洪湖苏区除福田寺、太平桥、朱家河周围地区外,全部被国民党军占领。在此情况下,湘鄂西中央分局感到在此狭小地区很难立足,于是令红7师等转移到江陵(今湖北荆州)的龙湾地区。洪湖苏区丧失。此后,湘鄂西中央分局率红7师也转移到襄北,与红3军主力会合。10月中旬,红3军又从襄北转移到钟祥、随县(今湖北随州)之间的大洪山区。

至此,湘鄂西苏区全部丧失,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