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屈原故里》的诗词与文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屈原故里

位于秭归县香炉坪。这里有关屈原的遗迹和传说特别多,古人曾集为“八景”,诸如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坵等。1949年后,重新修缮了屈原祠,并进行了二次搬迁,现位于秭归县城归州镇内,内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纪念馆,屈原墓和屈原诗文碑廊。今天的屈原故里,还开展了专项旅游活动:品尝粽子和龙舟竞渡,来自不同地方的游人同坐一桌,品尝佳肴;同泛龙舟,竞渡江上,煞是有趣。

〔古诗文赏析〕 三闾八景 清·王国霖



降钟伏虎啸天来,响鼓岩边擂鼓台。

照面井寒奸佞胆,读书洞出《离骚》才。

坵生玉米扬清烈,帘滴珍珠荡俗埃。

锁水回龙含泽畔,三闾八景胜蓬莱。



“降钟伏虎啸天来,响鼓岩边擂鼓台。”首句渲染气势。凭空急泻的响鼓溪,凌空飞跃,溅珠弄玉,一声战鼓急催。诗人想落天外,破空而出,啸天而来的响鼓溪,大有降龙伏虎之气魄。“貌姑射三门,有神人居焉”,这响动天外的响鼓溪畔,出了一位大智慧的楚地奇英,有如西天佛土的降龙伏虎,佛法无边的罗汉尊者,怒同金刚。

照面井畔,读书洞前,屈原少年时读书,照面梳洗之地。贵族出身的屈原博闻强记,天纵奇才,少年时就以《桔颂》来喻志高洁;出任左徒,草拟政令,修改律条,纵横捭阖;创骚诗文,借香草美人之思,托喻讽谏。刘勰《文心雕龙》云:“观其骨骾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经意,亦自铸伟辞。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辞》绮靡以伤情;《远游》、《卜居》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称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铄古,辞来切今,惊果绝艳,难与并能矣。”独领“风骚”的楚辞文体,为后世文人才子水久效法的楷模。

他品性高洁,怒斥佞臣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不肯同流合污。诗人借照面井水的清冽来形容屈原的“忠烈”,来源有如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对后世人的教诲与警示,深深地映在寒井之中,每当人们看到就会联想:“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接下来“坵生玉米扬清烈,帘滴珍珠荡俗埃”。“玉米”、“珍珠”,进一步借高洁的东西比喻屈原的品性与人格。屈原接受道家“稷下道家精气说,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他在《离骚》中说:“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这种精气、正气具体体现为屈原忧国忧民的热烈情怀和嫉恶如仇的刚烈品格。“玉米”、“珍珠”为眼前之景,却颂扬着诗人的清烈忠魂,震荡着俗世尘埃。

“行吟泽畔”,屈原忧心如焚,无法排遣,忠心不能上达,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国破家亡,人何以堪?如龙潜大海,一代人杰自沉汩罗。“锁水回龙”,让诗人回来吧!锁住那滔滔的江河水,不要让英魂消散。五月五日盛大的龙舟竞技,曲折地表达了后人凭吊先贤的沉郁心情。

全诗一景一议,借景阐发对屈大夫的仰慕、颂赞之情。结尾笔势顿挫,更见高妙。“三闾八景”胜蓬莱。“三闾八景”不是蓬莱仙岛,却更令人荡气回肠。蓬莱是求仙问道之地,远离尘世,是传说中的神仙居处;三闾八景是屈原故里。屈原才是人间的正气所在。蓬莱仙家的虚无缥缈不值得称道了。

这首诗清浅直露,不事雕琢,却情志强烈,读来语近情深,“慷慨而多气”。

(唐从举)



〔现代文学〕 客轮溯江而上,穿过雄伟险峻的西陵峡,泊香溪,古城秭归的城垣楼廓便历历在目了。

盘山公路象条巨大的磁带,旋引着轻便的吉普,把我们带到一个桔林掩映的去处。踏石阶,步小桥,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迎面缓缓移来。金镶玉砌的牌楼中央嵌着“屈原故里”四个遒劲的大字。

吉普车在两山雄峙的河谷公路上飞驰,忽然嘎的一声停住,游家河到了。游家河是秭归、兴山两县交壤的一个小镇,也是去屈原诞生地的入口处。波光粼粼的香溪碧水,象条活蹦乱跳的水金龙,摇头摆尾地向西陵峡口游去。登小舟摆渡上岸,行数十步,又一条小溪剪开直插云天的扇子岩,从崇山峻岭中破门而出,溪口两扇壁立千仞的石门,大自然吝啬地只打开一条门缝让人们扁着身子挤进去。石缝中怪石嶙峋,峭壁高与天齐。壁上寸草不生,壁下古木葱茏,枝梢藤萝蔓延,终日云飞雾罩,红日当顶才得一线阳光。这便是通往乐平里的唯一通道,人称“曲径通幽”的七里峡。过去这里只有一条攀崖附壁的樵径,进出得沿小溪逶迤而行,俗称“四十八道脚不干”。如今已从悬崖上辟出了人行道。

七里峡的壮丽景色,是使人流连忘返的。往前走,出现一块四山环抱的平地,地头矗立着一座瑰丽壮伟的地名牌坊,牌坊下立着一块雕磨精细的石碑,碑上刻着郭沫若夫人、书法家于立群辞世前的最后手迹:“乐平里”。

乐平里,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屈原的诞生地!

乐平里后山有一块圈椅形的台地,台地中间凹进而两端凸出,酷像个切开了一半的巨型“宣德炉”,这便是屈宅所在地香炉坪。台地周围栽着片片柑桔树,中间是一畈疏松肥沃的稻田。稻子已经熟了,沉甸甸的谷穗覆盖着田畈。其中一种红梗红穗的稻子,穗粒异常饱满。传说屈原少年时代曾躬耕于此。《江陵志》载,此地有田产米如玉,后来这块田里的稻子变成了红梗红穗,乡民都说这是屈原泣血而染。这传说当然不可靠,但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爱戴和景仰,把自己心目中最美好的愿望赋予他,使他成为人们理想的化身。台地左右有两栋白壁青瓦的民房,相距一百多米,中间有块近似露天舞台的石砌屋场,房屋虽毁而屋基犹存,传说屈原故宅当年便建在这块依山傍水的基地上。

好座视野开阔的庄园啊!东为蹲踞张颐、状如卧虎的伏虎山。天山毗连处,一字儿排开三座挺拔美丽的山峰,名唤“三星捧月”。山腰有棵不知生于何年的大青树,树下一口冷冷如镜的古井,传说是屈原当年作为镜子梳洗的照面井。南面是号称秭归屋脊的九岭头,气势雄伟、峰峰相连。

在屈原诞生地乐平里降钟山麓的仙人地,新近修建了一座“屈原庙”。建筑面积264平方米,仿清代民居式建筑,进门为甬道,左右厢房,中为天井,后是正殿,庙宇建筑依山势分前后两层,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白墙,泥塑彩绘,古朴端庄。屈原诞生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人民情思!

(王健强)



〔民间文学〕 屈原投汩罗江死后,一天夜星,故乡的亲人们忽然梦见屈原回来了。只见他峨冠博带,形似从前,只是面带忧郁,脸色更加憔悴。乡亲们纷纷上前,关切询问。谈笑间,众人发现他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便问:“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吃了吗?”屈原告诉乡亲:“遗憾哪,你们送去的米饭,都让鱼虾河蚌这些水族吃了。”

“那怎么办呢?”乡亲们焦急地问道。

“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们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饭做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还是有不少让其它一些更凶猛的水族抢去了。如果你们在船上刻上龙的标志,敲锣打鼓,桨桡翻动,水族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不会抢。”

从此,每到端午节,父老乡亲便划着龙舟,载着角黍,给屈原送去米饭。角黍,就是我们现在的粽子。至此以后,端午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了全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