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惠山·楼台烟雨惠山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惠山·楼台烟雨惠山寺

惠山寺是江南现存最古的名刹之一,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历来名山出古寺,惠山寺自然依惠山而名。惠山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称,明代秦光启在三茅峰书刻“三吴第一山”。惠山有九峰,如长龙卧地,故苏轼有诗曰:“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头。”惠山在古代有很多名称:《老子》称西神山,《汉书》称历山,《隋书》称九龙山,《吴地记》称华山,陆羽《惠山寺记》又称斗龙山、古华山。自晋代西域僧人慧照来此设坛,始称慧山,慧照就是惠山寺的开山禅师。慧、惠通音,俗称惠山,以山多泉,又称惠泉山。因山名更替,寺也先后称“历山草堂”、“华山精舍”等,梁大同三年正式定名为惠山寺。地处名山,傍依名泉,惠山寺自唐朝起就香火旺盛,诗人墨客题咏不绝。宋苏舜钦有《无锡惠山寺》诗:“古寺名传唐相诗,三伏奔进予何知。青山相照翠会合,殿阁对起凉参差。清泉绝无一尘染,长松自是拔俗姿。二边羌胡日斗格,释子晏坐殊不知。”

巍巍古华山

游惠山寺须从五里香塍开始,“五里香塍”横额在惠山直街东端,正面砖刻“五里香塍”,背面篆书“九峰翠嶂”。取名香塍有两层含义:明清时代从西门吊桥到惠山一段路,朝山进香者不绝,一路香烟缭绕;元明之时,此地沿路乔木古藤,飞横连阁,路边遍植杨树桃树,有“一枝杨柳一枝桃,红绿相映五里遥”之句。由此街西行,即可见惠山寺拱形大洞门,“古华山门”四个金字闪闪发光。这原是古刹惠山寺的头山门,庄重古朴。拱门反面砖刻“胜地名泉”四字,斜背锡山顶上的龙光塔。从此进门,“惠山寺”金字匾额,高悬于雄伟壮丽的金刚殿上,殿另一面,还有“江南第一山”匾额,为当代名画家李可染所书。向内看,一条笔直的大道,跨过小桥、方池、二山门,一层高过一层,伸向惠山寺深处。清晨薄雾,半云半雾,更有“烟姿入楼远”的境界。山门前有一联云:“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祠以教孝寺教忠。”为晚清知县廖纶所作。另有一联云:“地邻五里香塍,楼阁重建,大好林泉都入画;我爱九峰胜境,溪山依旧,无边风月更怡情。”这二联,把惠山寺气概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

山门边有古石幢一对:南侧为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北面为宋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唐幢是唐乾符三年白鹿山人李端符建并书,高5.16米;宋幢是无锡邑人刘元规等建,高5.23米。石幢由幢顶、幢身、幢座三部分组成,幢身系八角形石柱,书刻佛教经文并附有建幢缘由的序跋和执事僧姓名等记事。两幢分别用十五块大小不一的圆形湖石叠成,并有“莲瓣云龙花纹”,佛经字迹依稀可辨。金刚殿前有日月池,上架香花桥,亦本于佛经。日月池又名血河池,凿于474年;香花桥古色古香。佛经上说:信佛升天,进入无量寿国之天;日月飞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乐相迎。故桥上刻石门两扇,云龙盘旋,一启一闭,善男信女可进开启着的佛门,如是恶人,佛门则关闭不纳,即所谓佛门半开,有缘进来。

小池开金莲

过惠山寺二门,御碑亭前,又有一石砌方池,池上跨一精致石桥,桥下有略带紫色的碧叶随水漂浮,叶隙出水的嫩梗上,点缀着朵朵黄花,这便是有名的金莲,池因而叫金莲池。金莲池建于南北朝,颇具神话色彩,据陆羽《惠山寺记》载:“南朝刘宋元徽中年,沙门僧显,过江住京师弥陀寺,后入吴地,憩华严精舍。”又说“华山有方池,池中千叶莲花,系僧显所植”。后来传说这个和尚,吃了金莲,坐在莲花池中成仙去了。当时认为千叶莲花天下有三:一在华山,二在庐山,三在惠山。现在池中的金莲,花似莲而较小,如水仙,色黄而香,无实,其叶如荇。金莲池的水来自二泉,水质清洌,古代常有妇女漂纱,故又称滤塘和浣沼。唐朝许浑曾有“两眼流泉清户牖,九龙飞雨洒栏杆,浣纱女弄金池影,听法鸟啼施食盘”之句。明王达作诗曰:“芳池水绿鱼翻藻,翠叶田田露华晓。花开万朵出金莲,玉涧珠栏互相绕。僧言此言天下无,宛如明镫灿仙壶。山中五月萧鼓寂,并傍薰风成画图。”宋苏舜钦曾流寓于此。

池上金莲桥,建于宋代。桥身东西向,为三孔石梁桥。长10.7米,宽3.4米,由十二块石梁分三排架成。两端桥台及中间桥墩,分别雕刻着四个鱼首和四个螭首,古说龙生九子,各各不同,螭首喜水,故立桥头。桥面两侧的华版石上,雕刻着宋代典型的“缠枝牡丹间花生”图案。两侧石栏由莲花、望柱、透空石栏板组成,栏板雕寻杖、荷叶、净瓶。桥身略呈孤形,整个石桥造型优美、匀称、稳固,雕饰华丽,为江苏省现存宋代石桥之一。桥孔南侧华版,镌有“懋德堂李府”字样,惠山寺曾由宋钦宗赐给丞相李纲作功德院,“李府”可能与李纲家族有关。

松子打石床

晚唐诗人皮日休作《惠山听松庵》,诗曰:“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照方塘,殿前日暮高峰起,松子声声打石床。”在大同殿前浓荫如盖的古银杏树下,有一座朴实无华的石柱六角小亭,内有一块表面平坦光滑的长方形大石,一端翘起,石质坚润,呈暗紫色,可坐可卧,故称“听松石床”或“偃人石”。此石是唐代遗物,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负盛名于世。石南端镌有“听松”二字,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大诗人李白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所书。据载,石床侧有大松二,唐宝历二年(826),饬选竞渡牛尾舟,拟伐松为之,是夕大风,松呼啸如哀鸣,遂奏免。

民间传说,宋时金大将兀术被岳飞战败,误以为此石可以听“宋”,故躺在石上心惊肉跳地小憩。忽然风声飒飒,松涛滚滚,犹如万马奔腾,兀术以为岳家军追到,惊恐万状,滚下石床,因用力过猛,石床边上竟被他按出一个手掌印、抓出三条指甲痕来,如今石上痕迹犹存。又有传说听松石是一块仙石,人不论高矮,偃卧于石上,石床会自动伸缩。不想后来有个孕妇睡在石上,既有大人,又有小人,石床无可适从,从此失去灵验。

听松石亦禅亦仙,故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明代无锡人邵宝,自号二泉先生,曾题了一首质朴有禅意的小诗:“汲水洗石床,上有唐时字,不用太分明,恐损莓苔翠。”无锡民间音乐家华彦钧曾据此石谱成《听松》乐曲。

竹炉煮清茗

惠山寺云起楼下,有敞厅三间,名曰“竹炉山房”。此厅原为惠山寺弥陀殿,房以炉名,已是明神宗万历己未年的事了。相传明太祖朱元璋访惠山寺,诗僧性海以竹为炉,煮茶相待。朱元璋喝后觉得甘芳可口,别具风味,便问:这是什么茶?用的什么水?如何煮成?性海答道:“雪浪山上雨前茶,若冰洞中二泉水,三片竹叶煮新茗。”朱元璋听了大为高兴,随口说道:“老和尚,你成仙了。”后性海果真登仙而去。传说虽然离奇,性海发明竹炉却是实有其事。当年性海常与官宦名流交往,名声很大,特请湖州竹匠精工制作了一个竹炉,高不盈尺,里面填土,炉心装铜栅,形如道家乾坤壶。性海用松枝烧煮二泉水泡茶,招待文人雅士。不少名流为竹炉作画题诗,有“明朝第一竹”之称的无锡画家王绂特画《竹炉煮茶图》和《晴雨竹图》,并题五七言诗各一首,七言诗曰:

《楼台烟雨惠山寺》古诗句出处:僧馆高闲事事幽,竹炉茶具沦清流。气蒸阳泉三春雨,声带湘江两岸秋。玉臼夜敲苍雪冷,翠瓶清引碧云稠。禅翁托此重开社,若个知心是赵州。不久,四卷的《竹枝图卷》诞生了。1595年,修建“愚公谷”的邹迪光正式将弥陀殿更名为“竹炉山房”。后山房及《竹炉煮茶图》皆毁于火。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惠山重题“竹炉山房”,还仿王绂笔意补画《竹炉煮茶图》,并作诗多首。后来邑人秦缃业在上海找到乾隆御笔图,无锡华翼伦拿出家藏《翠竹春》,再建山房,将图卷和题咏刻于“雨秋堂”壁上。现雨秋堂壁上嵌有王绂《晴雨竹》、乾隆御笔《竹炉煮茶图》和其他明清诗篇、题记三十八块。今日竹炉山房虽无竹叶煮新茗之雅事,却无法不忆及这段翰墨佳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