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陕北之旅·宝塔山·范公留遗迹“能巧”显神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赫赫三秦魂·陕北之旅·宝塔山·范公留遗迹“能巧”显神威

宝塔山位于延安市东,因山上建有宝塔而得名。古称嘉岭山,又有丰林山之称。延安宝塔始建于唐代,据《延安府志》载,唐、宋皆建有宝塔。现所见宝塔建于明代,清代曾多次重修,故外檐全为清代风格。塔高44米,共九层,一层南北二门额上分别刻有“俯视红尘”和“高超碧落”的字样。塔旁有一口明崇祯元年(1628)所铸铁钟。宝塔山是延安市地势最高之处,登塔顶可尽览全城。

古代的延安,从西汉至唐、宋,一直是屏障中原、抵御北方民族的军事重镇。宋仁宗时,范仲淹曾出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据《延安府志》记载,范仲淹镇守延安时,曾在宝塔山上安营筑寨,屯兵凿井,防止西夏进攻,因而留下不少遗迹。

宝塔山半山坡的岩石上刻有“嘉岭山”三个大字,为范仲淹所题,现在所见为明初重刻。在宝塔山北麓延河之滨,有一眼“范公井”,为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方便取水所凿。此井为通河井,井深24米,往下凿石直通延水。山顶有摘星楼台基遗址。摘星楼为范仲淹所修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用来登临眺望,观察敌情,故也称望寇台。范仲淹还曾在宝塔山上建有嘉岭书院。据宝塔之东山上所立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嘉岭书院记石碑”载,“宋时范文正公以斯文为己任,立书院于山之中峰”。

民间相传延安宝塔和清凉山万佛洞是名叫巧巧和能能的姐弟俩一夜之间修成的。

当时新上任的延安府王知府,看到这个地方山青水秀,决定在这里修宝塔和万佛洞。王知府传令肤施县姓呼的县令选拔民间工匠,到延安去修建。

工程用料多,工匠少,呼县令招收不到人,便硬性摊派苦役,闹得人心不安。一天,呼县令到延水湾村集物拉人时,碰到一家祖孙三代都是泥、瓦、石、木工的,老汉年老体衰,老汉的儿子正生病躺在床上,孙女叫巧巧,十七、八岁,孙子叫能能。这姐弟俩对呼县令说只要一夜就能完成工程,但有三个条件:把强拉硬绑的父老兄弟众乡亲放回去;缓免肤施三年皇粮;呼县令和王知府亲自送料,夫人亲自送饭。县令一一答应,但也提出条件,如若工程有误,就要户灭九族。

当天晚上,过了半夜,鼓打一更,能能和巧巧吃饱喝足,才上山来。能能在嘉岭山上,动手修九级宝塔;巧巧登清凉山,雕凿万佛洞。到二更时,宝塔已修到七层,佛像已凿了九千九百还挂零。呼县令和王府台眼看自己要输定了,就登上城楼,伸长脖子,学起鸡叫。能能听到鸡叫,九级宝塔才筑了八层,急得在地上来回乱转,见塔边县令的夫人正在烧水做饭,便抓起铁锅抛上塔顶,倒扣在塔尖做了个顶,凑成九层。巧巧听到鸡叫,一清点,还差一尊,才称得上“万佛洞”。她急忙拿起擦粉盒,往里吐了几口唾沫,用手捏捏,捏出一尊佛像,正好一万尊。

据说后来称技巧高超的师傅为能工巧匠,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各地的宝塔顶多是鸡蛋圆,像倒扣的一个铁锅,也是从这里学来的。现在塑像多用石膏粉,也是打那时传下来的。

塔旁有大铁钟,钟的上端有精美的佛教莲花纹饰,下部则是道教的八卦图饰,这种独特的亦佛亦道的图案设计,正是中国佛道合一的一个物证。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不得不借用一些道家字义和词汇,如佛教开始叫做“浮屠道”。后来佛教兴盛之后,道教又反过来模仿佛教,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二教在长期的矛盾斗争中,互相渗透、融合,唐宋以后,出现了佛道“合一”的趋势。在寺院宫观中菩萨、神仙同处一室,建筑式样或图案纹饰亦佛亦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