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北之旅·徐州·彭城古战场争斗几千秋
徐州,古称彭城。相传,尧为君主时,曾封彭祖于此,彭祖在这里建立了大彭氏国,故称彭城。今徐州附近还有大彭山(义安山)、大彭村。
古代徐州为南北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写道:“(徐)州冈峦环合,汴泗交流,北走齐鲁,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这里土地肥沃,盛产稻菽,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战事频繁,大规模战争就在二百起以上,曾为“楚汉相争之场,南北朝屯戍之所”。古人有诗云:“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许多古战场遗迹,至今犹存。
春秋时,徐州属宋,彭城邑已初具城市规模。战国初,宋国将都城由河南商丘迁至彭城邑,其时彭城邑“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战国策·赵策》)。齐灭宋后,彭城邑归齐国。秦末,项羽自立为楚霸王,二次建都彭城。他依军师范曾之意,将集市集中连成一条南北方向的大街(今淮海路),此即“自古彭城一条街”的由来。楚汉遗迹甚多,除今南市区戏马台外,还有子房山等。子房山在市东南,相传项羽兵败,被困彭城,张良(张子房)夜登此山以洞箫吹奏楚歌,使项羽八千亲兵几乎全部开小差,导致以后“霸王别姬”、“败于垓下”、“乌江自刎”等一系列悲剧。九里山在北郊,据说为韩信十面埋伏、大败项羽处,左边团山今仍有韩信插旗之旗杆洞。但据《史记》、《楚汉春秋》等载,刘邦兵困彭城时,项羽已不在彭城,项羽听“四面楚歌”之地为垓下,即今安徽灵璧东南。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将其弟元王交封为楚王,以彭城为都。章帝后,改为彭城国都。两汉时,彭城高度繁荣,与江陵、番禺(广州)、成都等同为著名商业都会。近些年曾在云龙山前土山出土了银缕玉衣、在茅村出土了画像石、在狮子山麓发现兵马俑等两汉文物,印证了当年的繁荣景象。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吕布、陶谦等人多次在此角逐,战事不断,彭城又遭战火毁坏。三国曹魏时,徐州州治从郯(今山东郯城)徙彭城,彭城自此有徐州之名。据说,其得名因“淮海间其气宽舒、秉性安徐”之故。从晋永嘉年间(307—312)大乱开始,徐州又屡为各方势力争夺之地,争战直至隋统一。
隋唐两代,徐州经济繁荣,军事地位仍未变。唐于此置重兵。建中二年(781),平定李正己、田悦之叛后,设宁武节度使于此。其后,徐州又先后成为唐与庞勋起义军、朱温等争战之处,城市多遭破坏。北宋时地近东京(今河南开封),元时扼运河南北要冲,徐州军事和交通地位更显重要,故城市得以恢复。
明清时,徐州曾因洪水灌域两次淤没于地下。明初,朱元璋重建徐州城,史称“洪武城”。天启四年(1624),被洪水卷来的泥沙淤没,即今天发掘出的第二层城市遗址。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徐州城按原有形制重建,地上、地下形成两重建筑物。清咸丰五年,徐州再次被淤没,即今发掘出的距地面5米以下的第一层古城遗址。后复建。清代,徐州曾为清统治者阻止太平军及捻军北进的战略据点。现代,又成为著名的抗日徐州会战和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的战场。另外,徐州还有云龙山北的汉墓和山上的兴化寺、放鹤亭、饮鹤泉和张山人故居等古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