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趣谈·刘维良
《刘维良》:刘维良(1909-1994),画家,天津人。工花鸟、仕女、山水。早年参加湖社画会,从刘子久、陈少梅、陆辛农等学画。其工笔重彩人物画广泛汲取唐寅、仇英等明清画家的表现技巧,在衣纹线条、色彩运用和装饰手法上具有很深的功力。特别注重通过写生、速写和默写表现人物的神态与造型,深受画界好评。
“《屈原》立轴,不知用完否” ——写给作者的信
多年来,刘维良孜孜不倦地研究人物画法和从事艺术创作。他善于发挥工笔重彩的特长,以传统技法为手段,从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着力描绘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描绘我们古代的民族英雄和历史史实。“文革”前,他创作了《公社送菜忙》、《遍地文艺大开花》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有的己由出版社出版,有的作为国画珍品,收藏在艺术博物馆。他还为历史博物馆绘制了《窦军》等多幅历史画。1979年,刘维良年满七旬时,又精心创作了《还我河山》巨幅工笔重彩人物画。这幅画以鲜明的格调、精湛的技巧和磅礴的气势,表现了岳家军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展出后,博得了中外观众的高度评价。刘维良在信中提到的作品,则是他的另一幅精心之作—— 《屈原》。
《屈原》这幅杰作成功地运用了我国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技法,栩栩如生地塑造了爱国诗人屈原刚直不阿、大义凛然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技法的精深造诣。他的这幅画于1980年在工人文化宫举办的《老画家新作展览》中,吸引了许多观众。一些业余书画爱好者在展览会闭幕后,便通过河北区文化馆将此画借去临摹。但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不少爱好者也要对图临摹,刘先生于是决定将其带到学员中对图讲解,便写信委托我去文化馆索还此画。他在信中说:“此前河北区文化馆画我出品的《屈原》立轴,不知用完否。”他说: 索图的目的,是“有师资训练班需作范图”。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大都讲信用,经我一说并出示刘老的这封信函,文化馆迅速将此画归还。后来据说这幅作品作为刘先生的代表作被一家博物馆征集。
“何时到他家一晤” ——写给作者的信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刘维良作为画家,也结交了一批在艺术上有共同语言的书画名家,刘松庵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刘维良先生的这封信是介绍我与刘松庵先生会晤的。此信写于1981年1月2日。关于刘松庵,《中国近现代画家辞典》中记曰: “室名仰山庐。天津人。出身于津门名医世家,为清末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弟子。行草宗《争座位帖》,并师法苏轼、刘墉。小楷则学《乐毅论》。家中藏书甚富,朝夕揣摩名碑帖,潜心研习明清法书,遂自成风貌。其书心窥魏唐,游于明清,瑰伟深穆,大气磅礴,跌宕中存含蓄,豪放而不失法度。为中国书协会员、天津书协名誉理事。”
刘维良先生在这封信中说:“二日下午见刘松庵大夫,他甚欢迎您,何时到他家一晤。”并说“他有前列腺病”有时去医院检查身体“或到他处开会”,“请在事先打个招呼,以免扑空”。看来刘维良对刘松庵的情况,是非常了解也是非常佩服的。见到了刘松庵先生,果如维良先生所言。
刘松庵住在河北路南头的一座小楼内。他年逾七旬,身体欠佳,但性情开朗。房内悬挂着萧谦中等书画大家的精品,书桌上的文房用具古香古色,颇有文化品位。当时他虽是市公安医院中医科主任,但论其书法绝对是精湛无比。据刘先生讲,民国时期,他曾多次与著名画家黄宾虹、王雪涛、汪慎生、颜伯龙、刘子久等一起,在一个展览会上展出作品。当年天津国华社、梦花室、荣宝斋等书画店,都挂过他的 “笔卓”。有一年,刘松庵同张大千、溥心畬等在国华社联合举办书画扇面展览。刘松庵展出的四件书法扇面,曾为津门四大书家之一的赵元礼全部买下,赵元礼称赞刘松庵作品很有明人的味道,说要亲自登门拜访他。刘松庵听到后,很是过意不去。没等赵老登门,抢先看望了赵元礼。这件事,在当年书法界传为美谈。
经过与刘松庵的一番畅谈,又经刘维良先生介绍,我写了一篇《二十鬻字三十悬壶》的文章,刊登在《天津日报》上。
刘维良致章用秀信 (一)
刘维良致章用秀信 (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