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斌》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全斌》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并州太原人。其父曾事后唐庄宗,为岢岚军使,私养勇士百余人;庄宗疑其有异志,召之,惧而不敢行,全斌(时年十二)谓曰:“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父从其计,全斌遂往,隶庄宗帐下,庄宗疑消。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一日,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反,攻入宫城,近臣宿将皆弃甲逃去,唯全斌等十数人拒战。及庄宗为流矢所中,众人扶至绛霄殿,全斌恸哭而去。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

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后周太祖即位,为右厢都指挥使。次年,从太祖击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于兖州(属今山东省),为行营马步都校。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从世宗平淮南,复瓦桥关。

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代北周而有天下,是为太祖,史称北宋,全斌附之。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叛,全斌由东路会大军进讨。及乱平,奉命修筑西山堡寨,按时而就。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七月,率兵入太原境,击北汉,俘数千人以归。次年十一月,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率步骑六万伐蜀,自领北路军。十二月,自凤州进军,相继占领兴州城(今陕西略阳县)、勉县等地。蜀军烧断嘉川(在今四川广元县东)以南阁道(即金牛道上之南栈道),以阻宋军。全斌以栈道已断,大军不得进,欲取罗川道(在嘉川东南)以进。有人言:“罗川路险,军难并进,不如分兵治阁道,与大军会于深渡(在今广元县东北大、小漫天岭之间)。”全斌从之,数日栈道成。

时蜀军在大漫天岭北,依江连山,结阵以待。西川行营凤州路副都部署崔彦进夺其桥,蜀军退保大漫天寨。次日,宋军三道击之,破其精锐,乘胜拔其寨。蜀大将王昭远、赵崇韬引兵来战,三战皆败。宋军追至利州(今广元县),蜀军逃去,渡桔柏津(在今广元县西南嘉陵江、白水江汇合处),焚浮桥,退保剑门(在今剑阁县东北)。三十日,全斌进入利州,获军粮八十万斛。

利州既克,全斌挥军南趋剑门。及至益光(今广元县昭化镇),集诸将议取剑门天险之策。侍卫军头向韬曰:“得降卒言:益光江东越大山数重,有狭径,名来苏,蜀人于江西置栅,对岸可渡。自此出剑门南二十里,至青强店,与官道合,若大军行此路,则剑门之险不足恃也。”部将康延泽曰:“蜀人数战数败,胆气夺矣,可急攻而下也。且来苏狭径,主帅不宜自行,但可遣一偏将往耳。若抵青强,北与大军夹击剑门,昭远等必成擒矣。”全斌从其计,遂取剑门。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正月十三日,攻至魏城(在今绵阳县东北),蜀主孟昶遣使奉表来降。全斌一方面火速上奏,同时遣延泽至成都见蜀主,谕以恩信,抚慰军民。

全斌兵发京师至昶降,才六十六日,凡得州四十六、县二百四十、户五十三万。

全斌入成都,日夜宴饮,不关心军务,纵部下掠夺子女财货。将士恃功骄恣,有军校酗酒后,持刀上街,夺人财物,全斌不能禁,蜀人苦之。又全斌入成都数日,归州路副都部署刘光义统帅之东路军亦至。自是,两路将士争功,互相仇视。

三月,太祖命发蜀兵赴京师,并优给办装费;全斌擅减其数,又纵部曲欺凌之。蜀兵愤怨,行至绵州,劫属县以叛,推蜀旧将全师雄为帅,众至十余万。全斌遣马军都监朱光绪前往招抚之。光绪行前尽灭师雄之族,纳其爱女和宝物。师雄大怒,引众急攻绵州,不克,转攻彭州(今彭县),入据之,自称兴蜀大王,置节度二十余人,分据要害。全斌遣崔彦进和部将高彦晖等分道攻讨,皆为师雄所败,彦晖战死,叛军益炽。师雄分兵断阁道,沿江置寨,声言欲攻成都。至是,从师雄为乱者十七州,交通中断,邮传不通。全斌大惧,虑在成都蜀降兵为乱,遂置于夹城中,欲尽杀之。唐延泽请简老幼疾病七千释之,余者以兵卫还,浮江而下,若叛军来攻夺,杀之未晚。不从,死者共二万七千余人。至四年(公元966年)十二月,叛乱始平。

次年正月,蜀臣民至京师讼全斌等破蜀时诸不法事。太祖以全斌等平蜀立功,虽犯法,不欲付吏,乃令中书问状,全斌等皆认罪。诏曰:全斌等“违戾约束,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财货,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百官以全斌等当处死。太祖念其前劳,特从宽贷,贬为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为武宁军节度,太祖谓之曰:“朕以江左未平,虑征南诸将不遵纪律,故抑卿数年。”

六月,死。时年六十九。

全斌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黜居山郡(崇义军在今湖北随县)十余年,怡然自得,识者称之。在指挥作战中,善于听其意见,故迅速平定蜀地。然军纪败坏,纵士兵抢劫,滥杀降卒,以致引起大乱,胜利成果几乎全部丧失。对此,太祖一直耿耿在怀,曾谓宰相赵普曰:“王全斌平蜀多杀人,吾今思之犹耿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