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孙武》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字长卿,又名孙子,生于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一说今山东广饶),为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之后裔。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陈完逃至齐国,改姓田。田完五世孙田书(孙武祖父),因伐莒(其地在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赐姓孙。

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四姓之乱”,田氏联合鲍氏,打败栾氏、高氏为代表之旧贵族势力,孙武离开齐国,到达吴国,隐居于姑苏(吴国都城,今江苏苏州市)附近,潜心研究兵法,总结战争经验,写出兵法十三篇,后人名之曰:《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全世界现存最早之兵书。十三篇分别为: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各篇既独立成章,又互相联系。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开篇第一节言:“兵者,国之大事”,即揭示了战争之本质。又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该书被历代誉为“兵经”、“武经”,是国之瑰宝,受到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之重视。

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杀吴王僚,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为人精明英武,史谓其刻苦图强,勤恤人民,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雕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食用,均极节俭。及即位,求贤心切,志在制楚,以争江淮霸权。伍子胥(即伍员,楚国人,父为楚太子傅,以直谏被杀,子胥投奔吴,与孙武相交甚深)荐孙武于阖庐,为客卿。

一日,阖庐召见孙武,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又问:“可试以妇人乎?”曰:“可。”阖庐于是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孙武将其分为二队,以阖庐之爱姬二人为队长,皆令持戟;当众宣布操练规则和注意事项。约束既布,即设斩具,又三令五申。于是击鼓向右,宫女大笑。孙武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既而击鼓向左,宫女复大笑。孙武怒曰:“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令即斩二队长。阖庐见将斩爱姬,大惊失色,急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武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二队长,以其次为队长,复鼓之。宫女左右前后跪起,皆整齐划一,无有敢出声者。于是孙武报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阖庐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武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自是阖庐知孙武能用兵,遂用以为将,以征楚。

楚,西周时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丹阳(在今湖北秭归县东南)。熊渠为君时,疆土扩大到长江中游。后建都于郢(在今江陵县西北纪王城)。春秋时,兼并周围小国,至楚庄王,一跃而为霸主,疆域西北至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北),东至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北至今河南南阳市,南至洞庭湖以南,地方数千里,兵车数千乘,附庸十余国,人民富庶,国力雄厚,战备充足。而吴为新兴之国,其力量远不及楚。孙武深知此点。及阖庐欲大举伐楚时(公元前511年),孙武认为时机不成熟,建议分军为三,轮番袭击楚国,以削弱其力量。时经六年,楚军果疲敝不堪,士气低落。公元前506年,阖庐谓孙武曰:“今果如何?”对曰:“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阖庐从之,遂与唐、蔡结盟,以孙武为主将,伍子胥为副将,领兵三万,进行远征。

吴军作戮构想:兵分南北两路,南路(主力)由潜(在今安徽霍山县东北),越过今皖鄂交界之青苔关、松子关,穿越崇山密林,经柏子山(在今湖北麻城县东北),向汉水地区挺进。北路自淮汭(似在今安徽霍邱县附近),舍舟登陆,与蔡军会合,越大隧(又名黄岘关,在今河南信阳市南)、直辕(今武胜关,又名武阳关、澧山关,在今信阳市南)、冥厄(今平靖关,在今信阳市西南),拟与主力会师汉水。及南路军进至柏举(在今湖北麻城县东北),遇楚军,展开决战,楚军大败,损失惨重。吴军乘胜追击,五战皆捷,攻入郢。司马迁曰:“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智勇兼备:疲楚而击之,智也;以三万之众,奔袭数千里,途经崇山峻岭,败楚军二十万,攻克楚国都城,更是智勇兼备之集中表现。当然,他最伟大之贡献,还是他编著之《孙子兵法》。他的军事思想,现已超越军事领域,超越国界,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他确实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之光荣和骄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