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儒学·冯友蓝的新理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八现代儒学·冯友蓝的新理学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部读书,开始对逻辑产生兴趣,并由此激发了学哲学的志向。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主要是学习中国哲学。1919年去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当时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哲学在该校均很有影响,冯自述:“在我的哲学思想中,先是实用主义占优势,后来新实在论占优势。”(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10页)他同时对柏格森哲学也很感兴趣。

冯于1923年秋季学成回国(次年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中州大学、广州大学等校任教。1926年任燕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1928年去清华大学任教授,仍然担任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此后长期在清华任教,并曾兼任哲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院长、校务会议代主席等职。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中国哲学会常务理事。1952年始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从重建儒家哲学形而上学的角度说,冯友兰无疑是继熊十力后新儒家阵营中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与熊十力主要出入于儒、佛之间不同,冯是直接吸收西方现代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来重建儒家的本体论哲学。从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他是第一个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融会中西创立体系的哲学家。

洪谦教授曾颇有见地地把冯友兰所创立的哲学体系称之为“分析的玄学”,此命名颇能反映冯友兰哲学的精神。在梁漱溟、熊十力等人看来,“玄学”就不能是分析的,恃分析就不能成就中国哲学意义上的“玄学”。冯友兰恰恰是要通过理智的、逻辑的、概念的分析来建立自己的玄学体系,并申明自己的哲学是接着程朱理学讲的。《现代新儒学概论》(郑家栋著)把冯友兰新理学的性质表述为“儒学逻辑化的尝试”。

冯先生一生中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上、下),《中国哲学史补》,“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三松堂学术文集》、《三松堂自序》、《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册)等。“贞元六书”是冯氏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著作,其中尤以《新理学》、《新原人》为要。《三松堂自序》则为了解冯先生的生平与志业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资料。

冯友兰在研究传统哲学方面所采取的方法和所走的道路,都与梁漱溟、熊十力二人有很大不同。梁漱溟和熊十力一开始就注重于对传统哲学基本精神的总体把握,并由此出发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冯友兰则经历了由“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由“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过程;如果说梁、熊一开始就走的是一条哲学家的道路,冯友兰则是由哲学史家到哲学家,由哲学研究到哲学创作。我们下面所讲的则是作为哲学家的冯友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