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名胜古迹·驰名中外的人文自然风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巴蜀文化·名胜古迹·驰名中外的人文自然风光

(1) 峨眉山

峨眉山坐落于成都西南一百六十公里处的峨眉县境内,据《峨眉郡志》中载:“云鬘凝翠,鬓黛遥汝,真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佛教称之为“光明山”,道教称之为“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峨眉山顶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方圆数百里,峰峦起伏,千岩万壑,流云瀑布,气势磅礴,雄秀奇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山上老树参天,山花吐艳,珍禽婉鸣,灵猴嬉戏,集山川之秀色,为巴蜀之奇境。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诗赞:“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峨眉山不仅自然景色青秀多姿,而且还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早在东汉后期(公元2世纪)峨眉山便有道教庙宇,唐、宋以来佛教日益兴盛,不断增建佛寺,到明、清极盛之时,全山梵宇琳宫,大小寺庙近百座。传为“普贤菩萨”显灵的道场,与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峨眉山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全山几十座寺庙依山取势,各具特色,形成了灵岩叠翠,圣积晚钟、大坪霁雪、罗峰晴云、双桥清音、白水秋风、洪椿晓雨、象池夜月、九老仙府、金顶佛光十大胜景。尤其是金顶的“峨眉四绝”——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和沿途可见的峨眉猴群更别具特色,横生妙趣。

报国寺乃峨眉山门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初重建。门额“报国寺”三字为康熙御笔。殿宇四重,规模宏大。寺内有明代永乐十三年(1416)的彩釉瓷佛一尊,高2.4米;有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紫铜华严塔一座,高七米,塔身铸有小佛像四千七百余尊和《华严经》全文,均属珍贵文物。寺前凤凰堡上建有圣积晚钟亭,安放着明代巨型紫铜钟。伏虎寺与报国寺相距仅一公里,为峨眉山最大寺庙。因寺后山形如蹲伏之虎,故名伏虎寺。寺庙深藏林中,寺周楠柏成林,故有“密林藏伏虎”之称。寺前有清泉环流,桥楼、路坊、翠竹陪衬自然,构成了一幅青幽秀丽的图画。万年寺,原名普贤寺,为峨眉山主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为无梁砖殿,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我国古代建筑一大奇观。殿内有普贤骑六牙白象铜铸像一尊,高7.35米,重62吨,堪称稀世国宝。砖殿四壁下部有小龛二十四个,各供铁铸佛像一尊;上部横龛六道,列置小铜佛像三百零七个,铸工精巧,均系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铸造,乃艺术珍品。万年寺周红枫漫山,每至深秋,红叶遍山、被称为“白水秋风”,景色十分秀丽。

从报国寺出发,有两条路线可到金顶。左侧经伏虎寺、雷音寺、纯阳殿、慧灯寺、大峨寺、中峰寺、广福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而至,全长六十多公里;右侧经白龙洞、万年寺、息心所、初殿、华严顶、洗象池而至,全长四十五公里。一路上可见峨眉全山植被丰茂,花果不绝,鸟兽众多,象一座天然博物馆。这是由于峨眉山气候呈垂直变化,山麓山顶温差十五度,为各种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峨眉山有植物达三百多种,是全省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其中有不少珍稀名贵品种,如第三纪孑遗植物——珙桐、银杏、洪椿、红杉等,还有六十多个杜鹃花品种。峨眉山茂密的森林为珍禽异兽提供了栖息的天然乐园,小熊猫、苏门羚、白鹅、枯叶蝶、胡子蛙、弹琴蛙、环毛大蚯蚓等深藏其间,还有常出没于洪椿坪到洗象池一带的野生猴群,灵异超凡,通人达意,最招游客喜爱。

(2)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西南,距成都约七十公里,又名“丈人山”。青城山因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林木茂盛,终年青翠而得名,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此山设坛传教,成为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山上曾有道教宫、观七十余座,而今尚存三十多处。以山腰的天师洞、山顶的上清宫、山麓的建福宫等最为著名。

建福宫据传是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规模宏伟,宫内有明代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迹,四周古木苍翠,宫后丹嶂千仞。始建于唐代,清光绪年间重建。天师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洞,是青城山主庙。相传东汉天师张道陵曾在此修炼,又名“古常道观”。始建于隋大业年间,重建于清代末年。主殿三皇殿陈列有唐代石刻轩辕、伏羲、神农三皇造像和唐玄宗手诏碑;此外还祀有天师塑像,有明代木刻花屏和岳飞、董其昌、郑板桥的书法碑刻。观内还有传为张道陵手植的高二十余米、粗五人围的古银杏,以及唐人手植的双干并立的古歧棕,明代的仙松、清代的公孙桔等古树。观北的“三岛石”,附近的洗心池、听寒亭、息心亭、凝翠仙窝等,景色幽美。上清宫位于青城第一峰上,开创于晋代,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年间,大殿祀有李老君像,院内有麻姑池、鸳鸯井等,山门外西侧石壁有黄玄鹄题“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石刻。东侧不远处的跑马坪、复仇谷、旗杆石等传说是张献忠大西军诛杀豪强的遗迹。宫右的玉皇坪,巨大的石础,是前蜀王衍(919)行宫的见证。宫后最高处老霄顶建有“呼应亭”,登高一呼,群山相应,可早观日出,晚观圣灯。

青城山上的景色非常美丽,如天然图画、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上行二里处,其四周绿树婆娑,苍岩壁立,溪流溅池,景色有如名画家丹青妙笔彩绘,故名天然图画。它们与宫观古迹相望,彼此增色。

近年得到开发的青城后山,过去因交通不便,一直深藏不露。其宫观香火,虽无前山之盛,但其幽洁却更胜一筹,极具神秘色彩。

(3) 剑门蜀道

剑门蜀道指贯穿川陕之间的古蜀道。此地山峦起伏,急流纵横,数百公里,处处险峻,自古号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蜀道千百年来为进出川陕的唯一通道,其间有峭壁如削,雄险壮观的清风峡,明月峡;有山环路绕、盘旋曲折的七盘关;有古柏参天,苍劲雄浑的翠云廊;更有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来兵家征战不休,号称蜀道咽喉的剑门关。剑门蜀道上既有山多谷深,行路极其艰难的自然风光,也有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十分丰富的三国历史遗迹。

古栈道位于广元市城北四十五公里朝天镇南北的明月峡和清风峡中,濒嘉陵江东岸峭壁上,是古代川陕之间著名蜀道遗迹。又名阁道。栈道开凿始于先秦,今栈道已废,但岩壁上的洞口犹存。如今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并行于嘉陵江东、西两岸,同古栈道遗迹形成鲜明对比。剑门关在广元市剑阁县城北二十五公里的剑门山上,为古蜀道要隘。剑门山古称梁山,高梁山、横亘百余公里,七十二峰绵延起伏,高入云霄,陡壁处两峰相峙如门,故称剑门。三国时,诸葛亮曾设官戍守。关巅姜维城,为姜维屯兵抗钟会处。山下至今还有姜维庙、姜维墓、姜公桥等三国遗址。关上有一凉亭,亭前的石碑上刻有“剑门关”三字,山壁的一边刻有“天下雄关”四个笔力苍劲的大字,一边镌有历代文客骚人的诗文、题记。杜甫诗中描写剑门是“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故人称“剑门天下险”。翠云廊指的是剑门蜀道上两侧浓荫蔽日的行道树。东起剑门关,南至阆中,西至梓潼,绵延一百五十公里,有八千余株古柏枝干参天,繁茂苍翠,远远望去,蔚然如云,故而得名“翠云廊”。翠云廊古柏,俗称“皇柏”,或传为“张飞柏”。据《剑州志》记载,为明代剑州知州李壁所植。古柏历经千余年的雨雪风霜,更显雄浑苍凉。在剑门关以南十公里处有一株剑阁柏木,是新发现的柏木属新种,独此一株,十分珍贵。

(4)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是长江水势湍急、山峰险峻的江段,以沿江景物气势磅礴,雄伟险峻,清奇秀丽,古迹众多而名扬全球。

瞿塘峡又名夔峡,从奉节白帝城到巫山大溪镇,是三峡中最短(八公里)、最窄(江面最狭处不足百米,最宽处也不过一百五十米)和最雄伟的江段。峡口有赤甲山、白盐山夹江而立,形成高峻的大门,名叫夔门,也称夔门关,由于它造成了“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之势,水流湍急,惊涛拍岸,声似雷鸣,故素有“夔门天下雄”之誉。瞿塘峡江岸岩壁上留有不少文化遗迹。如白盐山绝壁上的“孟良梯”和“例吊和尚石”等都有一段美好的传说;风箱峡边的绝壁悬棺,据说是战国至汉代巴人的岩棺;还有大溪遗址、瞿塘壁碑等,大溪文化遗址是三峡流域原始社会的文化古迹。巫峡西起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2公里,亦称大峡。巫峡以幽深秀丽著称,其山高峰多,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变幻无穷,呈现出诱人的朦胧美。“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这十二峰分列巫峡两岸,有北岸的登龙峰、圣泉峰、朝云峰、神女峰、松峦峰、集仙峰和南岸的净坛峰、飞凤峰、起云峰、上升峰、翠屏峰、聚鹤峰。古人以“巫山十二峰,皆在碧峡中;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来描写十二峰的美丽风光。其中最美的要数神女峰。峰上兀立一石柱,如亭亭玉立的少女,被人们视为神女的化身。巫峡主要名胜还有:金盔银甲峡、铁棺峡、箭穿峡、孔明碑、三峡水等。西陵峡为三峡之最险处、礁石林立,波涛汹涌,以滩多水急著称。最著名的是新滩和崆岭滩,都在峡的西段,千百年来,沉船无数。峡内景物甚多,奇险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人文历史相结合,有许多著名的古迹。峡北的秭归县是著名诗人屈原的故乡,相邻还有汉代王昭君的故里。峡内“三游洞”,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与其弟白行简同诗人元稹相遇夷陵(宜昌)同来游乐之处,洞内壁上有三人留诗各一首,因此得名。洞内还有宋以来壁刻题记四十余件,其中尤以白居易的《三游洞序》诗文、书法艺术最为著名,为三峡主要名胜古迹。

长江三峡被称为全国十大著名风景区之一。

(5) 大宁河小三峡

大宁河发源于四川大巴山南麓,流经川东的巫溪、巫山两县,从巫峡西口注入长江,全长约250公里,是长江三峡段第一条大支流。小三峡是其中的一段,位于巫山县境内,全长50公里,景区内山、峰、滩、水、石,小巧秀雅,如诗如画,与长江三峡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此段自古便有“峡郡桃园”的美誉。

小三峡从大宁河口逆流而上,是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三个峡谷的总称。峡中有古栈道遗址,栈道绵长,长达一百五十公里,在我国古栈道遗迹中是罕见的。龙门峡位于巫山县城北面,长三公里。两山对峙,峭壁如削,天开一线,状若一门,有小夔门之称。此处水流湍急,峡中有青狮守门、九龙柱、熊猫洞、灵芝峰等胜景,出峡口还有惊险的银窝滩。巴雾峡全长十公里,从乌龟滩至双龙镇,以山高谷深、云雾迷蒙、怪石奇峰林立,神秘莫测知名。主要景点有猴子捞月、龙进、虎出、马归山、回龙洞、仙桃峰、悬棺等。滴翠峡因竹木葱茏、青翠欲滴而得名。全长二十公里,从双龙镇至涂家坝,是最长也最幽深秀丽的一个峡谷。两岸树木水石如碧玉欲滴,山花灿烂,有如多彩的云霞,与水底历历可见的卵石相映,倍显幽洁。其中主要景观有水帘洞、仙蕉林、天泉飞雨、罗家寨、绵牙崖、赤壁摩天、船棺、飞云洞、摩崖佛像等。两岸不时还可见顽皮的野猴出没,更为这天然美景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

(6) 九寨沟

九寨沟位于川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并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九寨沟总面积约六百二十平方公里,大多数景点集中于“丫”字形的三条主沟内,沟内湖泊如串串明珠,大小百余个。其水色清澈透明,幽静深邃,彼此以台瀑相连,逶迤不绝。小的三百平方米左右,大的数百公顷。两岸万木叠立,奇花异草,四时变化,色彩纷呈,倒影斑斓,气象万千。山坡上是茂密青葱的原始森林,山顶便是终年积雪的皑皑银峰。湖泊、瀑布、森林、雪山、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卷。难怪有人将九寨沟比喻为“童话世界”,有的说是“风光宝石”。

“九寨美,美在水,水是九寨沟的精粹。”湖泊成群,星罗棋布是九寨沟一大奇景。当地人称湖泊为海子,习惯称九寨沟有一百零八个海子,实际远比此数还多。仅树正沟的树正群海,就由四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海子和高低不同的瀑布组成,古朴的木板桥横跨其间,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众多湖泊中以长海最大,长七公里,宽一公里,湖面海拔3103米,澄如碧潭,冬可滑冰,夏可行船,碧水青山交相辉映,风景格外俏丽。最迷人的湖泊要数“五花海”,其三面环山,湖泊形如葫芦,又似孔雀身躯和开屏的尾羽,由于湖中生长的藻类及湖底不同颜色的沉积物,造成了在阳光照耀下的黄、橙、绿、蓝、灰五种颜色湖水,景色迷离。九寨沟的另一奇景是瀑布众多。由于湖泊呈梯形分布,上下错落,上湖之水溢流而形成流泉飞瀑注入下湖,使九寨沟风光别开生面。其中诺日朗瀑布和珍珠滩瀑布最为壮观。诺日朗瀑布沿着百米宽的树丛缝隙陡壁流下,呈多层下跌,好似银河飞泻,匹练空来,景色壮丽,引人入胜,是独具风韵的森林瀑布。珍珠滩瀑布是因流水经峭壁上方石滩流过时,受石滩上坑洼所阻,形成一排排、一吊吊、一层层珍珠似的水珠飞溅而下而得名,又是另一种风韵。

九寨沟地处我国亚热带北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有森林两万余公顷垂直密布于两千至四千米的高山上。红松、云杉、冷杉、红桦等处处可见,还有许多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和“千年树王”。在原始森林中,有珍贵的大熊猫、白唇鹿、苏门羚、扭角羚、毛冠鹿、金丝猴等。秋天到来,满山的树叶各具特色,在雪山的衬映下,又为九寨沟增添了一幅色彩斑斓、多姿奇丽的图画。

(7) 黄龙寺

黄龙寺位于川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雪宝顶山麓,与著名的南坪九寨沟毗邻。

黄龙寺亦名雪山寺、百鹿寺,相传夏禹治水至茂州,黄龙为其负舟导江,后人因而立庙祭祀,也说此为黄龙真人修道之处。寺庙建于明代,原分前、中、后三寺,现在前、中两寺已毁,后寺犹存。寺门匾额上字迹从左、中、右不同角度看去,分别为“山空水碧”、“黄龙古寺”、“飞阁流丹”,工艺高明。但黄龙寺之美不在庙宇,而在天然之风物。黄龙寺景区长约7.5公里,宽一公里左右,形成了千百个迂回周折,层层嵌砌,璞玉般的彩池。其中大的上千平方米,小的仅数平方米,深的达丈余,浅者方几寸,千姿百态,是著名的钙化奇观。从高远脱俗的雪宝顶流下的清清雪水,在古冰川谷顺着梯湖奔流,清澈无尘,形成了阳光反射下斑斓的色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黄龙“五彩梯湖”,又称“五彩池”。众多的彩池中,以迎宾池、洗花池、盆景池、明镜倒影池等最为奇妙。黄龙的瀑布也十分奇特壮观,有的好似银河落九天,有的犹如洁净绸帘……其中,金洞洗身瀑和观音洒水瀑最为引人入胜。黄龙寺的溶洞,也是大自然的杰作。许多洞顶钟乳悬垂,极为耀眼夺目,如黄龙洞、洗身洞便是其中精粹。在黄龙寺正南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雪宝顶,终年白雪皑皑,银光璀璨。正是:“玉峰插天,万颗苍松映白雪;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黄龙寺以其奇、绝、秀、幽的自然景观而蜚声中外。人行其间,无不疑入仙境瑶池、神话世界,黄龙寺与九寨沟同为川西北高原上的两颗醉人明珠,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每逢6月15日,这里都要举行庙会,汉、藏、羌、回各族群众届时均纷纷前往,赶赴庙会。此间,笑声、歌声、琴声、帐篷、炊烟布满山野,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8) 贡嘎山、海螺沟

贡嘎山坐落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跨泸定、康定、九龙和石棉四县,面积一万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556米,是四川省第一高峰,亦为横断山系第一峰,世界第十一高峰,有“蜀山之王”之美称。主峰周围,环立一百四十五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峰,形成群峰簇拥,雪山相接的宏伟景象。贡嘎山有参天的原始森林,有完整的植被垂直带,也有珍禽异兽和引人入胜的深涧飞瀑,而那一条条银光璀璨的冰川则更有特殊的魅力。贡嘎山麓有现代冰川七十一条,面积达397.5平方公里。其中以海螺沟规模最大,形态最美,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冰川之一。它跨越于海拔6750至2850米之间,分为三级阶梯。由于冰川运动和冰川融冻的交替,产生了许多秀丽的冰川景观,其中冰川弧拱、冰川城门洞和大冰瀑布是海螺沟冰川的三大奇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特别是举世无双的大冰瀑布,高达1000多米,宽约1100米,比著名的黄果树瀑布大出十余倍,晴天日夜,景象万千,瑰丽非凡,风景区内有大小湖泊三十余个,大都为奇峰和原始森林所包围,风光绮丽,最著名的有九龙县的伍须海、康定的木格错、巴旺海、人中海。还有上百个温泉,在彻寒逼人的冰川附近,存有水温高达90℃的沸泉和热气蒸腾的温泉瀑布,冷热同时,实为自然界的一大奇观。贡嘎山由于地形相对高差6250米,垂直气候带谱十分显著,自下而上有亚热至冰雪带之间七个气候带,植物种类多达五千种。是一个兼具原始森林、雪山冰峰、草原、湖泊、温泉、飞瀑等景观的风景区,为国内外考察、旅游、探险、登山之胜地。贡嘎山人文景观也很丰富,有红军长征时留下的许多遗址,如著名的泸定铁索桥、磨石会议会址等。

(9) 蒙顶山

蒙顶山亦称蒙山,因多雨露而得名。位于雅安市郊青衣江畔,东距成都131公里,海拔1440米,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雅秀的名山。自山脚雷幼坪出发,登上一千八百余级“天梯”,可见山顶五峰峙立,连峰迭嶂。上清峰、甘露峰、玉女峰、灵泉峰、菱角峰五峰若张开的指掌,又似怒放的莲花,云遮雾绕。五峰间尚存古蒙井、甘露石宝、宣茶园、石牌坊、石麒麟、宝墙等遗迹。五峰之下有天盖寺,为蒙顶茶创始人,西汉邑人吴理真的住所,宋淳熙元年(1174)重建。正殿塑吴氏坐像一尊。寺前环列着千年银杏五株,雄伟挺拔。山腰的永兴寺建于唐代,是一座古代的“五峰禅林”。寺侧有千佛岩、白马石、乌龟井、石笋等摩岩石刻。寺南有茶园数十公顷。蒙顶山盛产名茶,有“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之美誉。蒙茶历史悠久,中外驰名,唐朝刊刻的“茶谱”和陆羽所著“茶经”中,对蒙茶作了不少记载。蒙茶甘而清香,能除疾延年,古代奉为“仙茶”,列为“贡茶”。蒙顶山以秀雅的山水、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名扬四海的蒙茶为历代文人雅士所赞颂。

(10)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东凌云山麓和青衣江、岷江、大渡河汇流处。相传唐代凌云寺海通和尚见凌云山前江水湍急,水害频繁,于是发起人力物力,依凌云山栖峦峰断崖,凿佛镇妖,减杀水势。这尊弥勒佛坐像开凿于唐开元初年(713),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历时九十个春秋。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肩宽28米,鼻长5.6米,发髻1021个。仅脚背便宽8.5米,长11米,可围坐百人以上。“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比起曾号称世界上最大的阿富汗帕米昂大佛(高53米)还要高出18米,是名符其实的世界之最。其工程之艰巨,为世所罕见。大佛造型庄严,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使得它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在滔滔流水之畔,静观人世的沧海桑田。

与大佛同时修凿的配套工程还有九曲古栈道,依佛像右侧绝壁凿成,九折而下达佛脚,沿栈道有摩崖石刻。大佛背面凌云山上的古寺叫凌云寺,又称大佛寺。凌云寺始创于唐,寺门正中悬挂苏东坡手书“凌云禅院”匾额,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其整个庙宇结构紧凑,造型别具风格。凌云山除有乐山大佛、九曲栈道、凌云寺和唐以后众多的摩崖造像、石刻题咏外,还有灵宝塔、东坡读书楼、竞秀亭等古建筑。加上凌云山本身自然环境优美,山上九峰葱笼,山下三江汇聚,山光水色融为一体。故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胜在嘉州,嘉州山水在凌云”之说。与凌云山倚角相望,卓立江心的“离堆”名乌尤山,山上古寺名乌尤寺。两山古寺均多文物古迹。乌尤山本身便是古代水利工程遗址。相传乌尤山原与凌云山相连,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即大渡河)之害,开凿麻浩岩江道引水,而成离堆。乌尤寺现为宗教开放点。始建于唐,主要建筑有弥陀殿、大雄殿、如来殿、钟亭、鼓亭等,多为清代重建。寺内尔雅台是汉代文学家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今存明嘉靖时袁子让为尔雅台所作碑记和晚清名士赵熙考释碑记。在凌云山和乌尤山之间的“麻浩地带”,还保存着东汉时期的崖墓群。墓壁浮雕刻图,艺术形象生动,还刻有一尊我国早期的佛教造像。麻浩岩墓成为研究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乐山大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几年有人发现大佛所在的凌云山和与之相连的乌尤山,远眺形似一座巨型的天然卧佛,引来不少海内外旅游者争相观赏,更为大佛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魅力。

(11) 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眉山县城西南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的祀祠。此址原为苏氏故宅,明洪武年间改宅为祠,后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重建。祠因长年失修,破败不堪。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修葺,使之恢复旧观。各种建筑物和园林共占地52000平方米。祠内修竹葱翠,荷池相接,曲径通幽,颇有南方园林特色。现有建筑以木构中式平房组成,包括大殿、启贤堂、瑞莲亭、木假山堂、云屿楼、济美堂、抱月亭、披风榭、碑亭等。祠内辟有陈列室,展出宋、元以来三苏著作的历代版本和苏轼的书法、绘画拓本及元、明、清、当代名家字画,多属珍品。碑亭内有古碑数十方,包括苏轼亲笔题写的《马券碑》《乳母碑》《柳州碑》等。瑞莲池畔有洗墨池,传为苏氏遗物。另外,披风榭外新塑的苏东坡坐像,左手支地,抬头远瞩,美髯飘逸,神态超旷。令人想起他那“大江东去”的豪迈。

三苏祠处处风雅别致,不露豪华、富贵气息,与苏氏父子文学家的身分十分相称。

(12)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唐代伟大爱国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即杜诗中所描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茅屋草堂。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的一生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交替时期。公元759年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由甘肃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营建茅屋,并在此居住三年九个月,作诗二百四十余首,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写于此。杜甫所建草堂早已不存。北宋年间重建茅屋,兴建祠宇。之后,历代均有修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1500)、清嘉庆十六年(1811)两次整修规模最大,奠定了现在的基础。

杜甫草堂现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陈列室、工部祠及草堂遗址等。大廨回廊掩映在绿树丛中,分外幽雅。大廨内陈放着《杜甫的生平介绍》和杜甫草堂国画。诗史堂陈列着杜甫的塑像和一些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人撰写的对联也悬挂在堂内。工部祠是草堂中的主要建筑,其内陈列着杜甫全身塑像和明清两代石刻像,两侧还有著名诗人陆游和黄庭坚的塑像。工部祠两侧为文物陈列室,“草堂书屋”陈列有历代各种杜诗版本和杜诗选译本,“恰受航轩”陈列有各种照片、影印、复印制品。整个杜甫草堂博物馆珍藏各种资料三万余册,文物两千余件,是研究杜甫的珍贵资料。工部祠旁有茅亭一座,内有“少陵草堂”石碑一通,为清朝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所书,相传此处即为当年草堂遗址。

杜甫草堂内,翠竹幽幽,水波粼粼,林木葱笼。这些林木主要由1659株高大楠木组成,形成成都平原唯一的一所高大丛林公园,杜甫草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3) 武侯祠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郊,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的祠堂。最初,武侯祠与汉昭烈庙(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相邻,明初,武侯祠并入汉昭烈庙,成为君臣合庙,但武侯祠一名仍沿用至今。现存庙宇为清康熙时所建。

武侯祠座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大门上书“汉昭烈庙”四字横额,入二门,迎面为刘备殿,殿内正中有蜀汉皇帝刘备坐像,东西偏殿为关羽、张飞等人的塑像,刘备殿左右两道长廊塑有蜀汉文臣武将二十八尊。刘备殿后面是诸葛殿,殿宇宏伟,正中端座着诸葛亮塑像,形象高大,栩栩如生。在刘备殿西侧的茂林修竹之中,还有封土高十二米的刘备墓,史称“惠陵”。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及甘、吴二夫人合葬于墓内。

武侯祠内有不少文物。祠内四十余块碑碣中,有唐碑一块称著于世。此碑刻于809年,由当时的著名宰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鲁建刻字。碑文记载了诸葛亮的生平活动和进取精神,文体纯正,笔法遒劲,刻技精湛,被称为“三绝碑”。诸葛亮殿前陈列的两面铜鼓,据说是诸葛亮平定南方时制作的,上有精致的花纹图案,称“诸葛鼓”。这种鼓后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行。祠内还有三十余种匾联、碑文,其中,刘备殿内的《隆中对》木刻和《出师表》木刻,分别由近代书法家沈君默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笔走龙蛇,令观者洗目。诸葛亮殿内清代书法家赵藩撰写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甚广。

武侯祠占地三万多平方米,祠内翠柏森森,殿宇重重,布局严谨,庄严肃穆。它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 王建墓

王建墓坐落在成都西郊三洞桥北,是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847—918)的陵墓,史称“永陵”,如今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建,系河南午阳县人,早年为唐朝将领。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王建随唐僖宗避兵燹于四川,任利州(今广元县)刺史,后被唐昭宗封为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称帝于成都,国号“蜀”,公元918年病故。

王建墓,地面封土高十五米,直径八十余米。墓室由十四道红砂石拱券作为主要支撑,然后在拱券间镶嵌红砂石板,最后在拱券上垒土,是国内罕见的地上陵。由于拱券建筑造型特殊,中外建筑专家以之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墓室全长23.4米,分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用木门隔开,中室最大。前室券额上保留有部分彩画。棺床位于中室正中,棺床东西两侧列置半身透雕十二力士,呈抬扶棺床状。力士的头盔衣甲成为研究唐五代军事史难得的资料。在棺床东、南、西三面束腰处刻有二十四伎乐,其中跳舞者二人,吹奏各种乐器者二十二人,姿态各异,造型优美,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这组石刻乐伎是国内现存较完整的唐代宫廷乐队形象,不仅成为研究唐、五代音乐史的宝贵资料,也是难得的石刻艺术珍品,后室中有石床,仿照王建生前的卧床而制,石床上有王建石雕坐像,神态安祥、庄重。墓内出土的器物还对研究五代十国时期书法、绘画、工艺制作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5) 青羊宫

青羊宫是一座古老的道教宫观,位于成都西郊百花潭北岸,西隔送仙桥与杜甫草堂相望。为成都现存最大的道教宫观,也是全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据《成都县志》记载:青羊宫古名青羊观,为老子遗迹,相传老子曾牵羊过此。唐初老子被封为“太上元元皇帝”,故易名为青羊宫。它始建于唐,现存殿宇修于清代。主要建筑由南而北有灵祖楼、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无极殿)、玉皇阁(斗姥殿)、唐王殿(紫金台)和降生台、说法台等。其中八卦亭最有特色,八卦亭系明代所建,亭基为方形,亭身为圆形,亭顶分上下两层,重檐翘角,秀雅玲珑,八根石柱上镌刻着飞龙浮雕图案,非常雄伟华丽。现存文物有石刻吕祖像,衣纹线条,凝重有力,传为唐代吴道子所绘;此外还有两只铜羊,每只长九十厘米,高六十厘米,造型美观,闪闪发光,俗称青羊。其中一只单角铜羊,据其座上铭文为“清雍正元年九月十五日,自京移于成都青羊宫,以补老子遗迹”。此物为十二属相化身: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龙角、蛇尾、马嘴、羊胡、猴颈、鸡眼、狗腹、猪臀,形象古怪。另一只双角铜羊为清道光九年(1829)制造。宫内还存有道教重要典籍《道藏辑要》的木刻版片,为全国仅有,荟萃历代道教名师对医学、气功、丹法、道教史、方术等方面的精著。

青羊宫最具特色的是一年一度的“花会”。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李老君生日,又是“花朝”之日,因此自唐到现在,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花会”,一千多年来,相沿成俗,给这古老的道观增添了不少生气。

(16) 宝光寺

宝光寺位于成都北郊十八公里处,是四川有名的佛教寺院,为四川丛林之首,也是全国有名的佛教丛林之一。相传它始建于东汉,隋代称“大石寺”。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仓皇逃到四川,并在该寺修建行宫。传说他在晚上常见原福感塔下放出异样祥光,便令人发掘,挖出一个石匣,内藏如来佛舍利子十三颗。僖宗认此为吉祥之兆,遂命悟达国师重修殿宇,仍将舍利子置于塔下,改寺名为宝光寺,改塔名为舍利塔。明代湮没后,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全寺主要建筑均以石柱支撑,计用粗大石柱四百余根,甚是雄伟壮丽。

宝光寺主要建筑有一塔、五殿、十六院。五殿为山门殿、天王殿、七佛殿、大雄殿、藏经楼,其中一殿比一殿高大轩敞,两侧石柱廊房对称,具有我国古代宫殿式建筑的独特风格。各殿内有不少塑像,形象生动逼真。山门殿两旁为四大金刚像,天王殿正中有弥勒佛像,两旁有四大天王像,七佛殿内供奉有七个如来佛,大雄殿内有三尊佛像,中间为释加牟尼佛,两旁为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塑像后还有阿弥陀佛像。最为壮观的为大雄宝殿东侧的罗汉堂,堂内塑有罗汉五百尊,建于清代咸丰元年,每尊高约两米,全身鎏金,衣褶条纹清晰,姿态面貌各异,喜怒哀乐各种神情生动逼真,是四川现存最完整的清代泥塑像群,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天王殿后舍利塔,建于唐代,塔高三十米,共十三层,每层四面都嵌着佛像十二尊,每层塔角都挂有铜铃,风吹铃动,铮铮有声。塔顶鎏金闪光,塔底释迦牟尼坐正龛内。

宝光寺虽历经千百年沧桑,仍完整保存着许多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瑰宝。藏经楼所藏的“三藏全经”六千多卷,是佛教重要经典;千佛碑四面刻佛千尊,每尊身高五公分,体态优美,刀法刚健,是重点保护文物;石雕舍利塔,高五点五米,直径两米,由三块完整的青石雕成,塔上所刻人物、鸟兽,情态生动,由师徒三代三年刻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尊胜幢幢高八米,座基雕有飞龙、莲花,幢顶四方雕有佛像,中部刻有“尊胜阿尼罗咒”的全文,是稀有的历史文物……宝光寺内共存有珍贵文物三百余件。此外,寺内还珍藏清代以前的历史名人字画四百余件。其中,有明代唐伯虎的山水画《红树青山归晚樵》,元代赵子昂的《群马》,清代竹禅和尚的巨幅画《捧沙献佛图》,清代王元智的《三猴戏水》,清末王浩的《十八应真图》等。还有近代张大千的《水月观音》,徐悲鸿的《马》等艺术珍品。

宝光寺不愧为一座集宗教,艺术建筑,文物历史于一处的寺庙。

(17) 西岭雪山

西岭雪山位于成都远郊的大邑县境内,地处邛崃山脉中段,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和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远望高峰林立,绵延起伏,终年积雪,千秋不化,因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隐居成都草堂时写下的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得名。境内层峦叠翠,雪山耸峙,最高峰苗基岭海拔5364米。海拔3310米处有一“天然观景台”——红石尖,西眺十余公里外的大雪山,银光灿烂,犹如玉龙横亘天际,气势磅礴。每当旭日东升,银白的雪山便被染成金黄色,景中一绝“日照金山”便在此处。海拔3200米的白沙岗一带为高原气候与盆地气候的分界线,一边晴空万里,一边云雾蒸腾,酷似阴阳太极的构图。实为罕见。景区内还有神奇的森林“佛光”。景区植物随高差垂直分布,上下相异,四季同时。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分布其中,多达四十余种。林中清泉长流,飞瀑泻玉,共有大小瀑布三十余处,其中高飞水瀑布落差达七十余米,天河决口瀑布落差达七十八米。花石溪的三磊关、花水湾处,遍布红色花岗岩巨石,溪水从石隙中飞泻而下,直入千百眼大小深潭,五颜六色的彩石铺满溪底,在水波荡漾下闪烁着斑斓的光彩。每至隆冬,山上则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西岭雪山山高、林密、泉清、兽奇,组成了有四川山水特色的高山风景名胜区。在距成都仅一百零五公里的地方便有如此壮美的原始自然风光,确实是世界少有的都市远郊风景地。

(18) 李白故里

李白(701—762)故里,在江油县青莲场,为李白幼年时生活的地方。他祖籍陇西,五岁时随其父李客迁蜀,定居于此,直到二十五岁时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现存遗迹有:陇西院、粉竹楼、太白祠、衣冠墓、洗墨池、月园坟等。陇西院为李白故宅旧址,明末毁于战火,现存建筑系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又增修了苍颉、太白、文昌、地母四殿,并祀李白塑像。在陇西院东北数百米处,有一座高两米许的圆形土丘,即其妹月园坟。粉竹楼为李白妹月园故居。民间传说她每天梳洗完毕后都将脂粉水泼在院内竹上,年长日久,竹子均变成粉竹,故名粉竹楼。唐代粉竹楼早已不存,现存建筑为历代所复修。在粉竹楼后侧不远为洗墨池,池水清澈,常年不涸。相传李白和妹妹常在此洗涮笔砚,故名。太白祠为祭祀李白的地方,今存祠宇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内有不少怀念李白的诗碑题字,太白故里石碑立于院内。李白衣冠墓是清同治八年(1869)兴建,为后人纪念李白而立。李白一生豪情奔放,留下诗作约千首。故乡人民为了表达对他的怀念,在李白故乡江油县城建立了李白纪念馆。主要建筑有太白堂、太白书屋等。馆中收藏了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代手抄本李白诗词、明清版本李白诗词注疏,以及李白遗墨、遗迹的照片和拓片。馆内有两通宋碑,记有李白少年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是馆中最古的文物。

(19) 窦圌山

窦圌山,离江油县武都镇七里,原名圌山,相传为唐代主薄窦子明隐居修炼的地方,因而得名窦圌山。它一千多年前就是名山胜地,山林幽静,古刹久远,风景如画。山腰的云崖寺建于唐代,现存殿宇为清代所建。寺内的飞天藏(又称星辰车,转轮经藏)是国内仅存的宋代小木结构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车身高近十米,由楠木精雕而成,其上造有天宫楼阁和人物雕像二百多个,是十分珍贵的文物。云崖寺后,三座挺然卓立的巨大石峰突兀而起,直指霄汉。三峰高约一百多米,峰顶各有一殿:飞仙峰上窦真殿、神斧峰上鲁班殿、问月峰上东岳殿。三峰的奇绝之处在于,除问月峰有路可攀之外,飞仙、神斧二峰刀削斧劈均危不可登。三峰之间隔三十多米,仅靠上下两根孤单单的铁链相连,上面一根用于手握,下面一根用于脚踩,这就是窦圌山的铁索飞渡。行于链上,青云出手身旁,山鹰翔于脚下,稍有毫失,就会粉身碎骨,一般游人望而生畏。以往唯一从铁链上通过的,是这里的主持老僧。他从铁链上过来过去,如履平地,轻松愉快,而旁观者则心弦紧扣,称奇叫绝。窦圌山海拔1084米,平地拔起犹如鹤立鸡群,俯瞰山下,平原如绣,清江似带,不由使人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赞美诗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窦圌山神奇险峻,风光绮丽,有“天然画屏”之称。

(20) 皇泽寺

皇泽寺位于广元市城西嘉陵江西岸乌龙山下,是唐代武则天的祀庙,原名乌奴寺,因武则天出生于广元,则天女皇即位后,寺内尼姑奏请施以恩泽,因名“皇泽寺”。寺依悬岩,下瞰江流,颇有巴山蜀水之秀,融天然风光与文物古迹为一体。

皇泽寺始建于唐代,现存大佛楼、则天殿、小南海、五佛亭、吕祖阁等为清代建筑。大佛楼最高,则天殿则为各殿之精粹。殿内除存有武则天石像外,还存有孟蜀广政二十二年(959)石碑一通,题刻《大蜀利州都督府皇泽寺则天皇后武氏新庙记》,石碑后面刻有各物之备录贴,是考证武则天出生广元的重要材料。寺内另一石碑“广元皇泽寺”,为郭沫若所题。相传农历正月二十三日为“武则天会期”,是武则天的生日,当地人均喜这一日来此游览,尤其是妇女。至今,“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已成当地习俗。皇泽寺背后还有石窟和摩崖造像群,现存三十四处,造像千余尊,为南北朝及隋、唐、宋等不同时期的石刻,龛窟形制和造像风格各不一样。寺侧集中了1933—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广元境内留下的标语一百多条,成为别开生面的红军标语“碑林”。皇泽寺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 广元千佛崖

千佛崖位于广元市城北四公里嘉陵江东岸崖壁上,与皇泽寺隔江遥遥相望,为古蜀道上的石窟群。石窟沿江岸岩壁分布,总长度达二百米以上,原有佛像一万七千多尊,现存龛窟四百多个,造像七千余尊,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广元千佛崖石窟佛像群的特色之处在于:从南北朝至清代,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时间长河中,代代营造,时有出新,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典石刻造像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宋教观念的发展历史,是不可多得的古典文化珍品。主要佛窟有大云洞、大佛洞、三圣洞、神龙大佛、多宝佛龛、千佛洞等。龛窟中以大云洞之观音立像造型最美,佛像衣冠华丽,肌肉丰满,神态安详。千佛崖南端睡佛龛中之释伽牟尼“涅槃”像和牟尼阁内之牟尼头像造型俊秀、生动,其镂空雕像为国内罕见。千佛崖除有大量的石刻造像外,还有唐、宋、元、明、清以来的石刻文字题记六十余通。唐开元年间苏颋题刻的诗句“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至今仍保留在洞窟之中,清晰可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考古价值。千佛崖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辖的大足县内,唐宋石刻造像遍布全境,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县共有儒、佛、道石刻造像五万余尊,分布于四十多处,尤以北山和宝顶最为集中。

北山石刻始建于晚唐,至今已逾千年,佛龛近三百,造像约万尊,整体风格以精巧细致见长。其中转轮经藏洞内的普贤造像形态优美,神情典雅,极具魅力,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数珠手观音”也十分精美,其神态自若,体态轻盈,是一幅优美的中国古代美女像,十分酷似达芬奇笔下之少女像。可见,充分的人性化,是大足石刻的一大特色。北山石刻中的文殊、普贤、观音造像都穿着华丽、有血有肉、似有弹性、呼之欲出。

宝顶石刻建于南宋,也有八百年历史。它是在长达五百米的马蹄形大佛湾岩壁上,按佛教密宗的道场故事摩崖凿像,情节连贯,气势宏伟,宛若一幅巨型的立体连环画长卷。宝顶石刻以造像规模宏大,雕刻技术纯熟洗练而著称,并以雕像群来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题材,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如在一派佛教道场石刻中,跃然而出“吹笛女”、“养鸡女”等造像,形象真切,反映了宋代农家妇女的纯朴形象和思想感情,为历代石刻所少见。因此,宗教的“世俗化”、“生活化”是大足石刻的又一特色。佛像群中还有不少是绝无仅有的珍品,体现了工程艺术上的卓越超群。如精巧的圆觉洞,洞内十二圆觉像雕刻细腻逼真,并巧妙利用地形在前壁开了天窗,使洞内光线柔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华严三圣像”造像简练明快,像高七米多,顺岩而建。雕刻中巧妙地设计了接地袈裟,使菩萨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石塔,历千年而不坠,被称为宝顶山之一绝。这个工程杰作在现代仍有参考价值。还有占崖面八十八平方米的“千手观音像”,像高不过三米,身后云集着一千零七只手,每只手里都刻有一只眼,造型千变万化,使人眼花缭乱。幌眼看上去,好似一幅孔雀开屏的绚丽画图。这座大型的千手观音是全国石刻艺术中唯一的佳品。此外,长达三十一米的释迦涅槃卧佛,依山而凿,规模宏大,亦是宝顶山石刻中之杰作。

(23) 缙云山

缙云山位于重庆西北嘉陵江温塘峡南岸,这里山高林密,群峰延绵,具有巍峨秀丽之姿,素有“川东小峨眉”之称。

缙云山由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坚硬的砂岩使山上奇峰突起,最著名的有朝日、香炉、狮子、聚云、猿啸、莲花、宝塔、玉尖和夕照九峰。其中以玉尖峰最高,海拔1030米,狮子峰最秀。远观狮子峰,如雄狮蹲伏,气势雄伟。登上狮子峰,可远眺华蓥山、歌乐山、中梁山、真武诸山云烟胜景,以及嘉陵江小三峡和宽谷之田园风光。巴渝十二景之一的“缙岭云霞”在此也一览无余。山上庙、寺、塔、亭隐约可见,峰、寨、洞、壁气象万千。寒山远望,白云为径,从六朝到明代的众多文物点布其间。缙云寺位于狮子峰下,始建于北魏(423),后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其背依峻岭,前临幽谷,四周古木参天,寺内大雄宝殿,飞檐翘角,极为壮观,是川东著名的佛教胜地。殿外还有明代遗物古牌坊、石雕巨狮和石刻巨型艺术品石照壁等文物古迹。缙云山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被丰茂,是四川盆地亚热带阔叶常绿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其中有不少珍贵植物为全国和全省所仅见,在一千九百余种亚热带植物中,属国家一、二、三级保护的珍稀植物就达二十四种,水杉、红豆杉、伯乐树、飞蛾树等更为世所罕见。还有缙云山特有的品种缙云猴欢喜、缙云瘤足蕨等。此外,缙云山蕨类植物遍布全山,缙云竹也享有盛名,保留了较好的亚热带生态系统。缙云山已成为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

(24)金佛山

金佛山位于川东南川县境内,距重庆约177公里,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山岳型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金佛山古称九递山,主峰海拔2251米,总面积260平方公里,属川东褶皱地带。山势秀美奇特,峡谷深切,悬崖绝壁,溶洞众多。一些奇峰似笔架、似鹰、似母子、似猴,生动逼真;巨大的转转岩,连绵数十里,或矗立为峰,或横而为岭,或叠而为屏,或缺而为壑,千姿百态,绚丽多姿。全山雨量充沛,原生植被保存完好,植物群落和古珍稀植物呈区域性分布,形成了当地四大特有景观:两千多株野生大茶叶、十万亩方竹、五十余万株杜鹃和两千棵“活化石”银杉,被誉为“金山四绝”。金佛山北麓的冷、热、烫三泉,相去不远而水温悬殊,也为难得一见的胜景,人们称之为“三泉映辉”。金佛山林泉洞庙集中,主要景点有风吹岭、狮子口、玛瑙城、古佛洞、凤凰寺。其著名景观包括“金佛晚霞”、“白雾晴岚”、“三泉映辉”、“龙岩飞瀑”等。金佛山由于其雄、险、奇、秀的峰、岭、崖、石,丰富的植物和气象景观,被誉为巴蜀四大名山之一,与峨眉、青城、缙云齐名。

(25) 钓鱼城

钓鱼城位于合川县城五公里的钓鱼山上,距重庆九十三公里。这里三面环水,四周悬岩陡壁,地势十分险要,是南宋晚期的古战场。公元1243至1279年,合川军民在四川制置使余玠及抗元名将王坚、张珏等率领下,英勇抗击“横扫欧亚无敌手”的蒙元铁骑,历经二百多次战斗,历时三十六年,钓鱼城不仅巍然屹立,而且重伤不可一世的蒙哥(元宪宗),击毙前锋汪德臣。从而使南宋政权的灭亡延缓了三十二年,钓鱼城从此以“独钓中原”而闻名中外,被欧洲人誉为“东方的麦加城”。现钓鱼城古遗址尚存,城内古迹有南宋时建的护国寺、忠义寺,及钓鱼城记事碑、卧佛、千佛岩等。钓鱼城辟有“钓鱼城陈列室”,展出历史文物资料,古今名人对钓鱼城的诗词、字画等。钓鱼城海拔400米,城周20余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其自然环境也相当优美,其中以古洞流泉、天池夜月、赤壁之光、嘉陵萦带、沙滩响雨、东谷晴霞、西市晚烟、顶峰白云等钓鱼城八景最为著名。合川钓鱼城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6) 丰都鬼城

丰都,按过去迷信的说法,是“人死来丰都,恶鬼下地狱”的地方。据说人死后阴魂要到丰都去报到,在那里接受“阎罗天子”的审判,根据生前功罪善恶,所作所为,作出判决,安排来世去向。这个“阴朝地府”便设在丰都县城东北的平都山上。平都山位于长江之滨,海拔288米,方圆1.5平方公里,山上树木葱郁,庙宇遍立,因苏轼“平都山天下古名山”诗句又得名“名山”。平都山素以“鬼国都城”闻名。

相传汉代有姓王、姓阴二人先后于平都山修炼成仙,后人误读“王、阴”为“阴王”,讹传为“阴间之王”,丰都乃成了“阴曹地府”。自唐朝以来,山上逐渐建了几十座规模宏大的庙宇。沿哼哈祠、山晓亭、报恩殿、奈河桥、鬼门关,直至天子殿,一路雕梁画栋,寺庙重叠,依山取势,布局有序。其建筑和塑像主要围绕“阴曹地府”、善恶报应的故事设置了一整套“鬼国地府”阴森恐怖形象。鬼城道上,“上刀山”、“下油锅”、“锯解”、“磨推”等十八层地狱和四大判官、十大阎罗等,均使人感到“鬼气”森然。据资料记载,丰都在历史上本为道观,其后演变为“鬼国”,其实是人们在灵魂不死的假设之下,根据自己的好恶观念,虚构的一个裁判世间善恶、公平与否的阴间政府,以寻求一种自欺欺人的安慰。如今,那些遗留下来的鬼怪神像及“鬼门关”、“阴阳界”、“奈河桥”、“十八层地狱”等景象,虽已被科学所摒弃,但它依然可以满足人们猎奇揽胜的心理和对宗教、历史、古建筑雕塑艺术的兴趣。还有大量的古碑、古画、石刻等,也被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料保留下来。

(27) 石宝寨

石宝寨位于忠县境内长江北岸,西距忠县城四十五公里,东距万县市五十二公里,是一组建在江边孤峰上的建筑群。孤峰尤如耸天巨石,四壁如削,屹立岸边,形状宛若玉印,故有“玉印山”之称。传说它是女娲炼石补天遗留下来的一块五彩石,故称“石宝”。石宝寨在石峰临江的一面,是一座三面四角的塔形飞阁,下临深涧,上插云霄,层楼红柱,造型奇特,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建筑之一”。

石宝寨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寨上建筑由寨门、寨身层楼和寨顶古刹三部分组成,寨门造型古朴,门前横额书“梯云直上”四字,壁上有“小蓬莱”三字,两侧有精致的浮雕、彩绘,绚丽夺目。寨身十二层,傍岩奠基,紧依悬崖,层层收缩而上,木石相衔,榫接紧密,设计精巧,无与伦比。原先建筑只有九层,取“九重天”之意。1956年维修时又增建了三层。阁楼皆三面四角,每层布局和陈设各具特色,或以泥塑见长,或以碑刻足观,或以诗画取胜。每层均开有圆形大窗,供游人观尝江景,寨楼内架有盘旋式云梯,旋转而上寨顶。寨顶为一平坦石坝,面积约有1200平方米,上有古刹“绀宇宫”与层楼隔坝相望,古朴雅致。古刹后殿有一石孔,口大如杯,称为“流米洞”。神话传说,石孔每天出米,仅足食,由于和尚贪心,扩大米孔,结果米孔再也不出米了。宫前还有一石洞,深不可测,据说可通长江。登顶远眺,滚滚长江,浩荡东去,无限景色,一览无余。石宝寨被外国客人称作“长江边上的一颗明珠”。

(28) 云阳张飞庙

云阳张飞庙,又称张桓侯庙,位于云阳城外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是蜀汉末年为纪念蜀国名将张飞而修建的祠宇,现存遗迹多为清同治九年

(1870)洪水后修建。据说张飞头葬于此。

张飞庙面江背山,依山而建。主要建筑有结义楼、望云轩、大殿、助风阁、杜鹃亭、得月亭等。全庙布局严谨,规模宏伟,林园幽静,雕塑精美,集宋以后历代建筑艺术之所长,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颇有价值。庙内碑刻书画丰富,现存石碑、临崖石刻三百六十余件,木刻书画二百一十七幅,被誉为“二千余年上下古,七十二家文字奇”的“文藻胜地”,是四川省碑刻最多、最完整的地方之一。庙前临江石壁上,刻有晚清书画名人彭聚星所书“江上清风”四个大字。有汉隶《张表碑》,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草书《争座位帖》,宋代大诗人与书法家黄庭坚奉皇帝之命所写的《唐韩伯庸幽兰赋》,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苏东坡书写的《赤壁赋》等石刻、木刻,此外清代郑板桥、何绍基等二十多人的名家书画也有收藏。故历来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之誉。庙内还陈列有西南编钟,东西铜剑,战国虎钮、享孟、汉砖、牢城砖,新石器以来的陶、铜、铁、瓷等各种用具以及木刻、玉雕等各种历史文物三百五十余件,为研究川东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资料。庙前江心有一条长二百余米的石梁,石形如龙,伏于水中,俗称“龙脊石”。石上有北宋以后历代石刻题记一百七十余处,是重要的长江水文资料。

张飞庙殿宇雄伟,古木参天,号称“巴蜀一胜景”,是长江中上游重点文物古迹之一。三峡大坝建成后,张飞庙将被江水淹没,届时将迁至江北的高坡上重新修建。

(29) 白帝城

白帝城位于奉节城东,瞿塘峡口。秦、汉时为鱼腹城,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称王,传说“殿前井中有白龙出”,公孙述视其为吉祥之兆,遂自称白帝,改鱼腹城为白帝城。城内建白帝庙。三国时,刘备伐吴失败后,退守白帝城,郁闷病笃。临终前在此地将政权和儿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史称“白帝托孤”。白帝城古城遗址今尚依稀可见,现存的白帝城系明嘉靖年间(1558)改建的,主要有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明良殿内供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塑像。殿西是武侯祠,有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的塑像。观星亭六角十二柱,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传说诸葛亮、李自成曾先后在此夜观星象。在明良殿和武侯祠的两侧碑林里,汇集了自隋迄清的历代碑刻七十四块,其中以龙山公墓志碑、竹叶碑、凤凰碑、清康熙皇帝御书碑最为珍贵。在陈列室里,有出土文物数百件及古代字画和技艺精湛的历代工艺品。白帝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游览、凭吊,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唐、宋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黄庭坚、苏轼、陆游范成大等都曾在此驻足,写下了不朽的文。其中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诗成为千古绝唱,使白帝城名扬天下。故白帝城又称“诗城”。

(30) 蜀南竹海

竹海位于宜宾地区的长宁、江安两县境内,面积约一百二十平方公里。此地苍山延绵,景区内峰峦二十八座,山山竹竹,郁郁葱葱,状似一片辽阔的竹的“海洋”,大风起时,山呼“海”啸,甚为壮观;微风过处,则细语喃喃,令人陶醉。山上竹叶铺地,行走于上,如履海绵,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还有数十条飞瀑流泉,更增添了许多生趣。竹海以竹品种繁多而著称,除主产楠竹和竹笋外,还有人面竹、花竹、凹竹、算盘竹、锦竹、黄竹、罗汉竹、香妃竹等三十余种,江安、长宁驰名中外的竹器、竹编和竹簧工艺就主要取材于此。竹海葱茏苍翠,尤以夏日为胜。万顷碧涛中还分布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美妙景点,仙寓古洞、五彩飞瀑、墨溟流水、忘忧幽谷,如颗颗明珠闪烁其间。天皇寺、寿昌寺、回龙寺、龙君寺,昔日香火旺盛,是川南的佛山胜地。其他风景点还有:龙吟寺、观云亭、天宝洞、青龙湖等。竹海,与恐龙、石林、悬棺并称川南四绝。

(31) 石海洞乡

石海洞乡位于川南兴文县境内,因全县石林、溶洞遍及十七个乡,故名。兴文石海洞乡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地面石峰林立,如云南路南;地下溶洞纵横,似桂林迷宫。石林面积达二十二平方公里,溶洞面积达三十多万平方米,石林之多、溶洞之广,天下奇观集于一地,为全国少有。

兴文石林形态各异,气象万千。有的如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有的如碧柱参天,气宇轩扬。许多山石如石塔、夫妻石、仙女峰、蘑菇石、莲花石等均以形命名,维妙维肖。以事命名的有二龙戏珠、群驼漫步、龙女牧羊、“天涯望归人”等。还有波涛滚滚的“石海”,以及石海中的“群鲸畅游”、“海豹戏水”、“金龟露背”等景象。兴文岩溶以溶洞广阔、岩溶奇特而著称。已探明的溶洞有一百多个,其中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有二十多个,最大的叫“神风洞”,面积为二十多万平方米。洞内有各种倒垂、横伸、斜插、直立的钟乳和石笋,状若龙宫。“天泉洞”景致也蔚为壮观。其面积达八万多平方米,最高和最宽处各百米左右。洞分四层,洞内胜景有穹庐广厦、长廊石秀、云步通幽、石花奇观、泻玉流光、石林仙姿、天泉明宫等七个大厅。紧连后洞口的露天大漏斗(一种特定的地理现象),直径六百五十米,深达二百零八米,远远超过历来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阿里西波”大漏斗(直径三百三十米,深七十米),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之最。石海洞乡纵横交错,妙趣横生:地上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地下洞洞相连,层层递进,幽深莫测,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姿奇丽的天然图画。

(32) 邛海

邛海在西昌市南五公里外,系地壳断裂下陷而成的高原湖泊。湖水面积约三十一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十四米,最深处三十四米,容水量约三亿立方米,是金沙江支流安宁河上最大的风景湖。邛海古名邛池,东依大凉山,南临泸山,山高水阔,风静波平,水色晶莹,象一面明镜闪烁在苍山绿野之间。湖畔“海滨公园”的亭台水榭,各具风韵,景色如画。此地风景宜人,气候也宜人,是我国摩托艇、滑水、帆板、划艇、游泳、水球等比赛和冬季训练的重要基地。湖滨的泸山秀色,尤其吸引人。泸山乃一座断块山,形同一只昂首放声高歌的青蛙蹲在邛海之滨。从山麓到峰顶,山涧小路盘旋蜿蜒,沿途茂林滴翠,林间还散布着汉、唐、明清以来的古刹庙宇十二座,与葱郁的林木交相辉映。最著名的庙宇是光福寺,寺内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光福寺右侧的蒙段祠,为彝族的祖庙,寺内还藏着记载明清以来西昌地区地震资料的百余通石碑,为国内罕见的一座“地震碑林”。寺旁的古柏、海树,相传都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置身峰顶五祖庵,俯瞰邛海,远处重山叠翠,近处水碧连天,渔舟点点,飞鸟回旋,非常迷人。被誉为“泸峰春晓”。特别是在此观月,月亮也显得格外明亮。三教庵的一副对联:“松涛声,海涛声,声声相应;天中月,水中月,月月齐明”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地将邛、泸的美丽景致描画了出来。

(33) 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盐源县西部边界,距县城170公里,海拔2660米,面积72平方公里,与云南省共有。泸沽湖因靠近盐源县左所镇,故又称为左所海子,古代亦称勒得海,鲁批湖。过去因交通不便,鲜为人知,被认为是一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其四周山峦起伏,苍松茫茫,群山拱卫下的湖滨草原绿草如茵,炊烟袅袅,阡陌纵横,牛羊成群,极富田园风光。湖水湛蓝湛蓝的,宛若镶嵌在地面上的一面镜子。苍翠的山峦,湖心的小岛,天上的白云,一齐清晰地倒映在湖水里,浑然一体,如诗如画。泸沽湖由“亮海”和“草海”两部分组成,湖水平均深度为四十米,最大湖深达七十三米。湖东阿凹梁子的一部分长2.5公里,伸入湖水中,形成一个半岛,叫长岛。湖面上还点缀着六个大小岛屿。小岛上多为石灰岩,怪石嶙峋,灌木、藤葛丛生,象片片绿叶在水中荡漾。泸沽湖畔地旷人稀,森林保存较好,整个湖区保持了原始的、粗犷的格调。沿湖居住的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生活形态。其神秘而朴素、温馨而浪漫的独特民族风情与清丽脱俗的山光水色,使这里的世界宛如一支优美迷人的原始民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