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张方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北宋名臣张方平

张方平 (公元1007~1097年),字安道,晚号乐全居士,北宋中期南京 (今河南商丘睢阳区) 人。以其才华横溢,被人誉为“天下奇才”。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和文学家。

张方平生于封建官吏家庭。高祖、曾祖都做过地方官。祖父张峤,在太宗时考取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父尧卿,博通六经。母嵇氏,出身于书香门第。方平出世后,随父流寓扬州,曾以其才华横溢,被人称之为“天下奇才”。他于13岁那年回到南京,住在舅父家里,就读于应天书院。舅父嵇颖是当时应天书院的名师,他受嵇颖影响很大,据说颖悟过人,凡书一阅终身不忘。仁宗天圣四年 (公元1026年),范仲淹服丧南京,并在应天书院任教,张方平接受了他的思想。明道二年 (公元1033年),宋绶、蔡齐、范仲淹等人联名举方平茂才异等,景祐元年 (公元1034年) 中选,授校书郎,知昆山县,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庆历元年 (公元1041年),张方平自睦州 (今浙江睦县) 召入京师,除直集贤院,不久就晋升为太常丞,知谏院 (掌管监察)。以起居注出使契丹,还以右正言知制诰 (掌起草诏令),权知开封府 (府行政长官),拜御史中丞,年底改任三司使,直到庆历八年,总揽北宋的财政大权。他主张中书、枢密统一政令,以减少牵制; 主张兵在精不在多,应减少冗兵,反对招募毫无战斗力的市人为额外弓手; 又主张沿边四路应各司专职,革除将不知兵,兵不知战的弊病。

庆历八年八月,张方平出知潞州 (今山西长治)。后历知江宁府 (今江苏南京)、杭州府,因母亲去世而回家守丧。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 七月,任吏部官署判铨,上书陈述京畿地区人民所承受的沉重的赋税负担,请求朝廷减免三分。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 以礼部侍郎知滑州,七月改户部侍郎知益州。两年后,从四川回到京城,再任三司使,对如何改善漕运提出14条建议,得到仁宗的支持。嘉祐四年 (公元1059年),他因眼疾主动提出调任其他工作,遂迁尚书左丞(负责吏、户、礼三部),到南京任职。后又知秦州、陈州、徐州,英宗治平三年 (公元1066年) 正月,以翰林院学士承旨召还京师。神宗即位,命他为参知政事。哲宗元丰二年 (公元1079年) 七月,以太子少师、宣徽南院使 (与宣徽北院并列,宣徽南院长官,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致仕。这一年,他73岁。元祐六年 (公元1091年),哲宗下诏起用张方平为宣徽南院使,他连续四次上章辞退,同年十二月去世,享年85岁。赠司空,谥文定。

张方平在政治上力主改革。他在江苏昆山任知县,广泛地接触到下层人民,看到了农民的疾苦,妥善处理了当地长达10年之久的土地纠纷,保护了贫民的利益,得到了民众的称赞。这时,他以敏锐的眼光,观察大宋王朝开国以来的历史和眼前的社会现状,写出名著《刍荛论》 10卷,深得仁宗皇帝的赞赏。他以韩非法家学说为灵魂,借助儒家经义,痛斥了那种“务苟且”、“贵因循”,不知顺应时代发展,通权达变,一味固守祖宗之成法的保守派。在范仲淹执政期间,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大力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活动。庆历七年二月,仁宗下诏征求治国理民策略。张方平从7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即 “冗兵措置之宜”、“国计盈虚之本”、“仕进多门之滥”、“特牧守乏人之由”、“将帅简擢之体”、“西北防备之术”。这些建议,都是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提出的,是继范仲淹新政之后的改革活动,集中地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主张和见解。

在财政上,张方平善于“以丰为约”,主张节约开支。仁宗曾以丰财省费问题征求群臣意见。他在上疏中提出,祥符以来,政出多门,大商人豪民乘隙渔利,国家茶盐香矾之法混乱,这是事关治乱盛衰的大问题,不可不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神宗即位后,他再次提出节约修建山陵的用费,又提出减少赏赐费用,以乾兴为标准,从而将此项费用节省了十分之七八。

在对待社会动乱问题上,张方平持以慎重态度。四川地区自王小波、李顺起义之后,社会长期处于动乱不安的状态。守将担心南部蛮人 (壮族)侬智高会来寇蜀,纷纷调兵遣将,征调民力筑城,乡下为官人家及富人争相迁至城里,朝廷决定调兵遣将赴蜀,并催促张方平急速移镇西蜀。张方平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四川形势,决定采取以静镇之的方针,停止构筑城防工程,遣返筑城的民夫,遣散弓手,大力开展政治宣传,晓谕边境,严禁谣言传播,违者斩首示众,迅速稳定了四川社会秩序。在此期间,他根据自己所见战争给四川人民带来的灾难,遂上书请求减免两蜀地区赋税40万,减免铸铁钱十余万,得到四川民众的称颂。

张方平还致力于改革北宋文风。宋初文坛沿袭晚唐五代的浮艳文风,范仲俺提出改革文风,张方平在没有人仕之前就追随石延年、刘潜诸人反对浮靡文风,大力倡导两汉古文及杜甫的诗。庆历六年,他知贡举,上疏大倡朴厚文风,并将其奏疏榜于贡院前,使社会文风得到了初步改变。在四川成都,张方平结识并推荐了三苏父子(苏洵、苏轼和苏辙),建议他们到京师获取功名,并给欧阳修写了推荐苏洵的信,又为他们备好鞍马行装,派人护送。苏氏父子二人来京师,受到欧阳修的款待,“献其书于朝”。第二年,欧阳修知贡举,负责科举考试,这样就使苏氏父子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大大地推进了文风的改革,终于使平实朴素的文风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赢得了这次诗文革新运动的胜利。

张方平的著作,除《唐书·乐书》、《嘉祐禄全》、《驿令》及选编《唐书奏御》外,还有《玉堂集》20卷,《乐全集》40卷。他的文章确如其人,干净利落,英气勃勃。《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善为文,数千言立就,才气本什佰于人,而其识又能灼见事理,专断明决,故集中论事诸文,无不豪爽畅达,洞如龟鉴”。这些评价是较为客观公正的。

张方平的的一生,既勤于政事,又致力于文学改革。致仕后12年,仍然好学不倦,80岁那年,赋诗道: “八十不扶杖,看书每夜深。”他为治国安邦作出的谋划,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社会进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