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思想与新时代的冲突——叶赛宁为什么自杀?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旧思想与新时代的冲突——叶赛宁为什么自杀?

叶赛宁是苏联俄罗斯著名抒情诗人,以田园诗最负盛名。他的诗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优美抒情,质朴纯真,充满浓烈的田园风味,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高尔基十分欣赏叶赛宁的诗,称赞他是“为了表达绵绵不绝的‘田野的哀愁’”而创造的“一个器官”。就是这样一个天才诗人,竟然无法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代保持同步,终于在仅仅二十九岁的时候走上了绝路。高尔基称他的死是“最令人难过的悲剧之一”。

叶赛宁是在苏联十月革命前后走向诗坛的。对于十月革命,叶赛宁的态度是积极支持的。在革命的最初年代里,叶赛宁满腔热情地歌颂革命。在《同志》(1917)、《宇宙的鼓手》(1918)等诗中,叶赛宁赞扬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苏维埃政权的热爱。然而,叶赛宁仍旧留恋革命前宗法制度下农村的田园生活。他期望通过革命建立“农民的天堂”这种乌托邦。1919—1920年期间,他还写了一些诗,反映对未来的“机器王国”可能征服农村的忧虑心情,把城市和乡村完全对立起来。后来,叶赛宁还在颓废文人“过分地和虚假地赞美”声中,一度陷入色情颓废诗歌的泥坑。组诗《不堪视听的莫斯科》(1921—1923)充分说明了叶赛宁精神的极度颓唐和创作的严重危机,反映了抒情主人公的孤独而忧郁的情绪。

叶赛宁的世界观是矛盾的。他未能从根本上了解革命和苏维埃政权。他歌颂革命,却没有投身革命的决心;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在个人生活中又常常受感情的盲目驱使而不能自拔。在旧思想与新时代的尖锐冲突面前,他感到无能为力,精神抑郁,感情极度矛盾,最终只能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叶赛宁投缳自尽以后,为了消除他“不适应新生活”的颓废思想在青年中的消极影响,马雅可夫斯基写了一首《致谢尔盖·叶赛宁》。诗中有这样一个警句:

“在这人世间死去并不困难,

要创造生活可要困难得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