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气与抱负
一代风流才子曹植,为文学史写下过光辉灿烂的一页,他可以称得上是建安文学的真正代表人物,于诗、赋、散文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文章以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而著称,钟嵘的《诗品》把他列为《诗经》后第一个诗人。他的《洛神赋》更是千古传诵不绝的名篇。
魏晋南北朝时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曾盛赞曹植:“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诵读诗书及辞赋数十万言,十九岁那年便作了《铜雀台赋》,他的才能使他深得曹操的宠爱,好几次欲立他为太子。然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曾私自打开为皇帝所专用的司马门,有时征战的紧要关头,他却因仍在醉乡之中而贻误战机。于是他渐渐失宠于曹操。而他的哥哥曹丕,却工于心计,使用一定的手段,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和宫人左右的拥戴,最后当上了皇帝。
才气横溢的曹植,一直把建功立业当作他的最高理想,认为它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伟业,而视文章为“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然而,在这场争立太子的斗争中,可以看出他那种热情洋溢直露外向的诗人气质并不适合于政治之道,所以他完全失败了。
曹丕称帝以后,曹植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前的唱和宴饮的贵公子一下子跌为处处受人监视受人限制的“囚徒”,以前与他在一起的朋友丁仪、丁翼也惨遭杀害,他也屡次被遣送到边远地区,衣食无继,过着长期忧郁苦闷的日子。著名的“七步诗”便是曹植对这种迫害手足的行为的强烈控诉:“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其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明帝曹叡即位以后,曹植几次上疏,希望得到重用,然而情况并没有任何好转,他仍然终日过着困顿苦闷的生活,常常“汲汲无欢”,终于在他四十一岁时忧郁地离开了人世。
由于后期遭受的迫害,使得他的作品较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酷,表现了渴望自由、反抗迫害的思想感情,从而给后世留下了一批不朽的财富。虽然“才高八斗”的曹植,一生孜孜以求实现他建功立业的抱负,然而他那强烈的诗人气质却使得他在政治上无以存身,以至最后用才未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文学史留下了一个深深的遗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