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政治思想的蜕变
加缪(1913—1960),法国存在主义向反动势力靠拢的代表作家。他出生于贫苦农业工人家庭。他靠助学金上的中学;他靠亲友资助和勤工俭学上的大学。由于他出身贫苦,青少年时代接近劳动人民趋向进步,1933年参加反法西斯运动,1934年加入共产党;由于他坚持存在主义的观点,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思想,1937年他不仅退出了共产党,而且从此以后他的政治思想向反动方面迅速蜕变下去。他的成名作是他的中篇小说《局外人》(1940)。小说主人公是一个驻阿尔及利亚的法国职员。他是把这个主人公作为体现存在主义者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看法的典型人物来写的。在他的笔下,这个主人公对周围人的感情、见解、愿望全然不闻不问,对母亲的死,少女的爱,自己无意犯下的杀人罪,蹲牢房,乃至被判死刑,总之对这一切都表现得超乎常情的冷淡。他从中所宣扬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的理智和周围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永世难填的鸿沟,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期间,尽管他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并在斗争中受到过人民群众健康因素的感染,但始终没能使他改变对待革命的错误态度。1950年,他发表了五幕话剧《正义者》。剧本是以1905年俄国革命作为背景的。他所塑造的主人公、革命诗人卡里亚耶夫受命去刺杀沙皇暴政的魁首大公爵。第一次,因怕伤着大公爵车上的两个孩子而错过了机会;第二次,趁大公爵单独乘车时才用炸弹行刺成功。在剧本中,他让两个剧中人展开一场辩论:卡里亚耶夫说,无论如何在行刺时也不应伤及无辜;斯捷潘说,在必要的情况下伤及无辜也无可厚非。在二人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他人为地借用卡里亚耶夫的嘴指责斯捷潘说,革命是为了推翻专政,而不是为了建立另一种专政,把攻击矛头直接指向无产阶级专政。如果说他1950年写剧本《正义者》时还披着一种“公正”伪装的话,那他1951年写哲学随笔《叛逆的人》时就直言不讳了。在他这部所谓哲学著作,他以“叛逆者”的名义,以随笔的方式,不仅记述了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还记述了他非议黑格尔辩证法的观点。在他所记述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他集中表述的一个思想即他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他反对“沾满鲜血的”革命,却荒谬地提出他所谓的“纯”反抗的主张。他认为,反抗就是一切,它永远不应取得成功,以免转化为新的“暴政”。他所宣扬的这种错误思想,在当时,不仅受到了各国一些知名之士的严辞批驳,而且就是在法国存在主义者中间都激起了强烈的不满。到1957年他走得就更远了。在他的“得意之作”、短篇小说《缄默者》中,他竟大写特写罢工者如何感念工厂老板的善良与慈悲,以至把罢工者写到听说老板得了半身不遂后而痛哭不已。1960年,他死于车祸。
由加缪这个法国存在主义作家的例子生动说明,一个作家既可能加入也可能退出无产阶级的政党;而他加入或退出都取决于他有无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以及能否放弃自己头脑中早存的、与上述思想相抵触的思想。如果没有,如果也不能;那他将会走向反面,甚至走得很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