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锣鼓的魅力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十番锣鼓的魅力

1921年,美国波士顿交响乐队的杰出小提琴家、指挥家兼作曲家爱希汉(1870—1942)携妻子和女儿专程来中国采访音乐。在盛夏的8月,他来到无锡,用了七个晚上聆听了当地著名的“天韵社”组织的各种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奏。他听后大为赞赏,并及时写了两篇文章在上海英文报上发表。事后又由民族音乐家杨荫浏译成中文发表在无锡当地的报上,内容都是对这些节目的赞赏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爱希汉离开中国后又到日本、朝鲜等国去采访音乐。同年的11月,他从印度来信给住在无锡的美国朋友说,几个月来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在无锡听过的“十番锣鼓”因此要求天韵社组织那些民间艺人再花半天工夫专门为他再演奏一次十番锣鼓。天韵社应允了。爱希汉就在12月初,将妻子和女儿留在印度,只身来到无锡,冒雪赶来专听这场十番锣鼓的演奏。从下午二时起,一直听到晚上七点半,然后马上登上八点半的过境火力返回印度了。那时还没有飞机可乘,为了再听短短半天十番锣鼓的演奏,坐了火车,还要赶乘轮船、汽车、跋山涉水来回数千里。送他上火车的路上,人们问他印象如何,他说很好,非常爱听,想不到只有八个人却能奏出如此丰富而深刻的音乐。又说对这种音乐,他只能说是一个爱好者,还说不上有所理解。

“十番锣鼓”产生于明代江苏的民间,是一种以民族管弦乐器与打击乐器交相配合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在世界上也是一种成功的组合且独具特色的形式。它是从民间多种声乐和器乐的乐种中吸取现成素材,加以利用,对其进行加工改编而形成的新作品。其结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表达欢乐情绪上是相当成功的。所以它深受人民的喜爱。清代以来更是流行于全国各地,与当时民间音乐结合而产生了各具自己传统的风格与曲目。除苏南区广大城镇皆有流传外,浙江、福建、北京、天津、四川各地也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十番锣鼓”。

爱希汉在无锡欣赏十番锣鼓的轶闻已经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可惜这样美妙动听的音乐却一直未能留下音响资料,至今在音像市场上仍无一张十番锣鼓的唱片或一盒磁带。尽速抢救和挖掘这一传统乐种。这不仅是无锡一个地区,也是全国各地凡有过十番锣鼓乐种流传的地区的共同任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