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徐弘祖·天都峰》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徐弘祖·天都峰》鉴赏

庵僧谓: “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花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 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如银海;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徐霞客游记》)

本文尽情讴歌天都峰的状美和奇妙,直书攀登者的艰辛和危险,读之有“如见其人,如历其地”之感。

面对当地僧人的忠告,“余不从,决意游天都”。这种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既鼓舞了读者的兴致,也为沿途的艰险设下伏线。作者毫无矫饰地再现了攀登中的一切困顿和窘迫,甚至连“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的一念之虑都合盘托出,这就在心理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并对下文突出山顶奇观起到反衬作用。

写山顶景物,往往从对比中摄取富有情趣的形象,无不真切动人。如“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一句话就突现了天都峰的高耸; 而“伏”、“抗”二字,拟人传神,真让人忍俊不禁。再如飘浮不定的云雾,似有意撒娇的狡童,煞是逗人怜爱。还有与松树异趣的怪柏,一个“如苔藓然”的比喻,遂使特色全出。又如下盼云雾中的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如银海”,色彩绚烂,景象壮观;再用 “日光晶晶”的山下“区宇”一衬托,一幅壮丽的黄山立体图立刻活灵活现!

写下山经过,处处与前文照应,紧凑而完满。直到“止文殊院”,作者如愿以偿,读者也如释重负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