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双鸳鸯柳圈辞(六首)·王恽|原文|赏析|鉴赏|译文|注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正宫·双鸳鸯 柳圈辞(六首)

王恽

暖烟飘,绿杨桥,旋结柔圈折细条。都把发春闲懊恼,碧波深处一时抛。

野溪边,丽人天,金缕歌声碧玉圈。解祓不祥随水去,尽回春色到樽前。

问春工,二分空,流水桃花扬晓风。欲送春愁何处去,一环清影到湘东。

步春溪,喜追陪,相与临流酹一杯。说似碧茵罗袜客,远将愁去莫徘徊。

秉兰芳,俯银塘,迎致新祥祓旧殃。不似汉皋空解佩,归时襟袖有余香。

醉留连,赏春妍,一曲清歌酒十千。说与琵琶红袖客,好将新事曲中传。

这是一组采用同一曲调、连续歌咏同一内容的重头小令。它歌咏的是有关“柳圈”的事,更确切地说,它描绘的是一次春禊活动。

春禊(xi),是古代相传已久的习俗。原本是为除灾祛邪、消除不祥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后来便形成了一个节日活动。春禊的时间、地点、方式各有不同,而尤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在水边修禊最为流行,故又名为“上巳节”。关于上巳节或曰春禊的诗文,古已有之,但像王恽这样以六支曲子来完整地描写这一活动的还不多见。

第一首曲,是写:在这暖风吹拂、轻烟袅袅的春晨,人群拥到这绿树成荫的河桥边。迅速地折下柔软的枝条,编织成柳圈。人们把春日易生的闲愁、懊恼全交给它,把它抛到水里边。

第二首曲,是写:在这野外河边,风和日丽,歌声四起,到处是碧绿如玉的柳圈。为了解灾祛邪、消除不祥,让它随水去吧;让那即将逝去的春色,回到我们的酒席宴前。

第三首曲,写的是:在这暮春三月之时,桃花被晓风吹落,随水漂流。落红与柳圈相伴,它们将把那春愁带往何处呢?那一环柳圈的清影,大概要一直漂到湘东去了吧。这里的“湘东”并非实指湘东地区,而是代指那作为“百川之神”的湘灵,亦即湘夫人。相传这女神是虞舜二妃投湘江所化,她本是郁愁百结的,故此处说,让柳圈带着春愁归向她身边。

第四首曲,是写:人们沿河追随漂浮的柳圈,像是要陪送它一程,并且洒酒而祭,祝愿说,请你像那绿色的洛水女神,快把愁恼带走吧,不必迟疑徘徊。这里的“罗袜客”,是将柳圈比作曹植《洛神赋》中那个“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洛水女神。“酹” (lei),本是洒酒于地表示祭奠或立誓,这里是洒酒于江,表示祈祷。

第五首曲,是写:手持芬芳的花束,俯首那银色的水面,迎来新的一年的吉祥,祓除那旧日的秽气。不像那郑交甫汉皋台下得佩一般空欢喜,归来时我们衣襟上还沾留着花草的香气。这里借用了郑交甫汉皋台下遇二女的典故。《韩诗外传》曰:“郑交甫遵彼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佩。’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这个郑交甫可谓一无所获,空欢喜一场。故尔,作者说,我们不像他那样,我们起码还真实地带回那原野上花草的芬芳。

第六首曲,写作者携众同僚与民同乐,在清歌、美酒的赏春宴会上,写成此曲,并且将它交付给那美丽的歌女,让她把这歌咏新事的曲子传唱。

六首曲,层次清晰,内容连贯,共同构成了一幅表现民风民俗的连环画。它生动地再现出暮春三月上巳节,官民共至水滨进行春禊活动的情景。对我们

了解古代风俗,可谓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加之,曲调本身很符合民歌节奏,文字也大都通俗流畅,是很值得一读的一组小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