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醉太平春晚》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醉太平春晚》

辛弃疾

态浓意远,眉颦笑浅,薄罗衣窄絮风软。鬓云欺翠卷。

南园花树春光暖,红香径里榆钱满。欲上秋千又惊懒,且归休怕晚。

题为 《春晚》,实写 “闺情”。“春晚” 之时,深闺女性自有难以明言的复杂情怀,但作者并非女性,对于那种连本人都难以明言的情怀又怎能理解、怎能写得生动感人呢?

读完全词,就知道作者并未让那位闺中人吐露情怀,而是通过精细的观察,写她的神态、写她的妆束、写她的行动,并用富人家的花园、香径、秋千和晚春景色层层烘托,其人已宛然在目,其心态变化,也历历可见。灵活地运用传统画法,把 “以形写心” 和 “以景传情” 结合起来,乃是这首小词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态浓意远”,原是杜甫 《丽人行》 中的成句,用以表现丽人的姿态凝重、神情高雅,其身份也于此可见。“眉颦笑浅”,写她虽愁也只略皱眉头,虽喜也只略展笑颜,非轻浮放纵之流可比,其教养也于此可见。“薄罗衣窄絮风软”,既写服妆,也写时光。北宋诗人蔡襄 《八月九日诗》 云: “游人初觉秋气凉,衣不禁风薄罗窄。” 而当 “絮风”轻 “软” 之时,正好穿那窄窄的 “薄罗衣”。“罗” 那么 “薄”,“衣”那么 “窄”,其轮廓之分明,体态之轻盈,已不言而喻。徐步出闺,迎面吹来的是飘荡着朵朵柳絮的软风,她又有什么感触呢? “鬓云欺翠卷” 一句,颇难索解。如果把“翠卷”看作“欺” 的宾语,那它便是一个名词,可是实际上并没名叫 “翠卷” 的东西。那个“翠”字,看来也取自杜甫的 《丽人行》。《丽人行》写丽人“头上何所有?翠为盍叶垂鬓唇。”是说用翠玉制成的盍叶垂在鬓边。盍叶, 是妇女的一种头饰。“鬓云欺翠卷”就语法说,“鬓云” 是主语,“卷”,是谓语,“欺翠” 则是动宾结构的状语,修饰 “卷”。“欺”,在这里是 “压” 或“淹没” 的意思, “翠”, 即指翠玉制的盍叶。 全句写那位女性鬓发如云, “卷” 得蓬松而又低垂, 以致淹没了盍叶。

下片头两句似乎单纯写环境、写景物,实则用以烘托人物。第一句是说她走到 “南园”,看见 “花树春光”,而且感到 “暖”。第二句是说她漫步于 “南园” 的 “径里”,看见片片飞红,嗅到阵阵花香,踏着满径榆钱。上片的 “絮风” 和下片的 “春光暖”、“榆钱满”,都传送春天即将消逝的信息,既点 《春晚》 之题,又暗示女主人公由此引起的情感波澜。韶华易逝、红颜易老,但她还是孤零零的,偶然走出深闺,来到 “南园”,也无人同游共乐。

结尾两句,层层转折,曲尽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欲上秋千”,表明一见秋千,又唤回少女的情趣,想荡来荡去,嬉笑作乐。“又惊懒”,表明单身独自,有什么心情打秋千! “惊” 字、“懒” 字,用得何等神妙! “欲上秋千” 而终于不想上,并非由于 “懒”,偏不肯说出真实原因而委之于 “懒”,又加上一个 “惊” 字。是说如今连秋千都不想上,竟 “懒” 到这种地步,自己都感到吃惊。不想打秋千,就归去吧。“且归” 一顿,而 “休怕晚” 又是一层转折。实际情况是想玩又懒得玩,且归又不愿归。深闺那么寂寞,归去有何意味! 于是在“且归” 的路上,思潮起伏,愈行愈缓。妙在仍不说明真实原因,仿佛她迷恋归途风光,在家庭中也很自由,回家甚 “晚”,也不用“怕”。

这首词把封建社会中一位深闺女性的内心苦闷写得如此真切,不独艺术上很有特色,其思想意义也是积极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