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戏答元珍》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5)五月,欧阳修贬官夷陵令。次年早春,丁元珍作诗相赠,他作此诗“戏答”。

首句上三下四,句法挺拔; 怀疑春风吹不到天涯,“疑” 得出奇,引起读者的悬念。急读下句,便恍然大悟,感到 “疑” 得有理。这一联,大开大合,跌宕生姿,极有韵味。作者得意地说: “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 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笔说》)这一联的好处,还在于为以下的写景抒情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方回 《瀛奎律髓》 评此联: “以后句句有味。” 说得很中肯。

次联承中有转; 上下两句,每句又自具转折。“残雪”、“冻雷”,承春风不到、二月无花。但“残雪压枝”,而枝上 “犹有橘”,不畏摧残压抑,何等坚毅! “雷” 声虽含 “冻” 意,却惊动竹笋,行将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何等生机旺盛!

三联触景生情,抒发感慨。作者被贬之前在洛阳做官,上句说他夜闻北归的大雁鸣叫而 “生乡思”,即指怀念洛阳,为第七句留下伏线。下句说他从去年生病,直病到新的一年,景物变换,睹物兴感。“物华” 一词,涵盖夷陵、洛阳两地的景物,从而引出尾联。

作者从繁华的洛阳被贬到夷陵,当然很不痛快。闻归雁而思洛阳,这是真情。但尾联却用委婉的口吻来表述: 我们都在洛阳居住过,看过洛阳的牡丹。和那 “国色天香” 相比,这里的 “野芳” 又算得什么! 所以 “二月山城未见花”,又何必嗟叹呢?

首联疑春风不到,叹二月无花,心目中将夷陵与洛阳对比,流露出被贬以后的寂寞怅惘心情。次联忽然振起,以赞美的笔触描状金橘不畏雪压、新笋冒寒抽芽,寄托了不怕挫折、昂扬奋进的情怀。三联又回到被贬谪的现实,思乡、叹病,感慨于时光流逝,景物变迁。尾联自宽自解,以 “不须嗟” 收束全诗,虽含愁闷而不显低沉。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朝政而贬官。到达贬所,名其室为 “至喜堂”,作《夷陵县至喜堂记》,坚信经受挫折能够得到磨炼,事实也正是这样。所以后人评论道: “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从阅历增。” (《随园诗话》卷一)这首《戏答元珍》诗,正表现了他善处逆境的思想感情。其语言的平易流畅,章法的跌宕变化,写景抒情的虚实相生,也一扫西昆诗风,实现了他的革新主张,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