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精选经典唐诗鉴赏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在今四川江油境内。开元初,李白曾于此山大明寺内读书,此诗是他因访山中道士不遇而作。

首二句写出访途中所闻所见。一声声犬吠从远处隐隐传来,与身旁溪流的淙淙之声交织在一起,轻盈悦耳;一树树桃花带露盛开,在朝阳的映照下分外浓艳。“犬吠水声中”,表明诗人是缘溪而行,且行程不远,山里人家的鸡犬之声犹然在耳。“桃花带露浓”,表明时在早晨,晨露未晞。“水”字与颔、颈两联中的“溪”、“泉”二字一线贯穿,意脉不断; “桃花带露”与四句中的“溪午”相对应,暗写出行程中时间的逐渐推移,使首、颔两联衔接自然而又层次分明。

随着诗人行程的延伸,山愈深,林愈密,树丛间麋鹿们出没的身影时而可见;此刻不觉已是日午时分,距离道院也越来越近了,然而却听不到道院的钟声传来。既表现出山中的清幽宁静,也暗示了道士外出,院中无人,与诗题中的“不遇”二字相扣合。

五、六两句继续写出山中所见,但在空间上较三、四句又进了一程。此时,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色:青翠的竹林自淡淡的山岚中显现出来,秀色可餐;一道瀑布从迎面的峭壁上直泻而下,水花飞溅。飞泉下而成溪,诗人正是缘溪而上来到这里,而道院也就位于这前傍野竹、后依碧峰的所在。两句诗描绘出一片秀美奇丽、纤尘不染的境界,暗示出道士情怀的高洁幽雅,超凡拔俗。

结尾两句写造访不遇的惆怅,属直接扣题之笔。诗人不计林深路远,进山拜访。不想道士却外出不在,遍问他人,俱不知其去向;不见道士,又不甘遽去,“愁倚两三松”,无奈之余只有从一棵树下移到另一棵树下,苦苦地等待。生动展示了怅然若失的心理。

诗的前六句写出访途中见闻,移步换景,层层深入;后两句表现“不遇”时的心情,婉转动人。整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吴大受《诗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