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景祐元年(1034),柳永中进士,授睦州团练推官。睦州即今浙江桐庐,有严子陵钓台,下临桐江。此词写桐江与严陵滩,即作于柳永睦州任上。据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 “范文正公(范仲淹)谪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之句。”按范仲淹于景祐元年四月至睦州,六月移知苏州。他正好与柳永在睦州相会。柳永此词作于初到睦州之时,便被传为祀神曲,可见当地民间对柳词的爱好。
柳永中进士已年近五十了。他于宦游漂泊中来到秀丽幽静的桐江,十分喜爱,并由此而萌生了终老林泉的思想。此词上片写倦于游宦,下片就写归老林泉的愿望。“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落笔创造氛围,写了水乡晚景;雨脚刚刚收住,江流平缓,远行的航船落帆靠岸了,白天里一切的喧嚣此时都归于静谧。“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临近岛屿的岸边,疏淡的水气缭绕着丛生的野草,清风从芦苇中迎面而来,一片萧索之景。这几句的景物描述,是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疏淡”、“萧索”等词的使用,更突出了夜景的冷落、荒凉,撩起了行客思归的情感。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渔人归村落”,“几许”,三三两两,“飞短艇”的“飞”字,十分妥帖地表现了渔人傍晚归家的愉悦和急切的心情。渔人各自归家,江上更觉宁静。“尽”表现渔人都已回家过温暖的生活,而自己却是孤独一人,被撇在这种欢乐之外,于是不由人不伤感。这眼前景,使游客油然而生思归的念头。“遣行客”,三句是写词人由江岸所见而触景生情,觉得自己游宦他乡,竟不如“朝上与亲辞,暮还在亲侧”的捕鱼之人,因此深感漂泊之苦而黯然伤神。这是天涯断肠人所特有的也是最容易激起的情怀。
下片开头几句: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摆脱了羁旅之愁,改用轻松愉快的笔调,极写江山之美。此词上下片的开头都是写景,但情调迥异。上片,要表达的是思归的心情,因此,所状之景给人以萧瑟、悲凉之感;而下片所写,乃作者舟中所见,此时,作者心里已萌发了归隐山水的愿望,故笔下展现的景物也变得十分美好,具有吸引力。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严子陵是一位高隐之士,作者托出他来,用意不言而喻。“鹭飞鱼跃”,以动物自由飞跃之乐,表示自己也渴望摆脱“羁鸟”的景况而归隐山林。“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区区”,有不屑意,说明作者已把“宦游”看得很淡,希望实现云泉之约。
“归去来”三句,扣到“念回程”上。“仲宣吟”,即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的这些话,道出了游子的共同心愿,柳永“一曲仲宣吟”,也正是表露了这种意愿。
经历仕途的坎坷后向往归隐,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趋向,既是普遍的,也是悲剧性的。归隐再美好,也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王维如此,孟浩然如此,柳永也如此。
范文正公谪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之句。公曰: “吾不善音律,撰一绝送神。”曰:“汉包六合网英豪,一个冥鸿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吴俗至今歌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