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圣谟
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
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
项圣谟(1597—1658),明末清初画家。初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松涛散仙、存存居山、醉风人、大酉山人、莲塘居士、烟波钓徒、逸叟、狂吟客、鸳湖钓叟、不夜楼中士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家贫志洁,卖画为生。入清不仕。工书画,山水初学文征明,后扩于宋,而韵于元。亦精于花木竹石,尤善画松,有“项松”之称。董其昌评论说:“孔彰树石、屋宇、花卉、人物,皆与宋人血战(按指突破宋人传统);山水又兼元人气味。虽其韵天自合,要亦功力深至。项子京有此文孙,不负好古鉴赏、百年食报之胜事矣。”(《容台集》)项亦善诗文,著有《朗云堂集》和《清河草堂集》。传世画作有《风号大树图》、 《蒲蝶图》、 《且听寒响图》等。
《风号大树图》创作于清初。图画一棵独立的大树,干粗根壮,顶天立地,虽树叶落尽,但枝柯繁密、劲硬,在迎抗狂风的袭击,给人以孤独而又刚劲的感觉。树下画一老人,拄杖背立,遥望远山和残阳,似在徘徊深思。构图奇特, 造型别致,象征意味很浓。
题画诗既形象地描述了画境,又寓有深意。诗意是说,在日薄西山、暮色苍茫之际,狂风怒号,似要撕裂一切,有一棵大树挺立于天地间。回望四海,茫茫无边。一位孤独的老人,拄着拐杖,遥望远山、大海、残阳,准备随顺时间的早晚变化以求适应气候的冷暖差异,尽管对于水中经霜凋残的菰蒲,令人有不堪回首之感。
诗和画,寄寓着作者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独特的悲愤心情。隐喻国破家亡(其家惨遭清兵劫掠,全家离乡远逃,文物丧失殆尽),环境极其恶劣;对于晚明残败黑暗的政局,虽令人不堪回首,但仍要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准备随时屈伸,继续坚强地生活下去。诗画中的大树、狂风、斜日、西山、四海、短策、旦暮、菰蒲均有双关义,并且在诗画中组成了一个浑然统一的整体,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诗画艺术水平。
因为这首诗典型地表现了身处逆境的知识分子的顽强不屈意志,所以鲁迅先生曾于1934年、1935年两次写成条幅赠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于这首诗的酷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