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王庭珪》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庭珪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召贾生还。



大厦原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拄倾危。

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

端能饱吃新州饭,在处江山足护持。



题中胡邦衡,即南宋著名主战派人士胡铨。绍兴八年(1138),当宋、金和议垂成之际,他上书高宗,极力反对向金人屈膝投降,“至乞斩宰相,在廷大惊。”(杨万里《胡忠简公文集序》)此举虽如飞蛾扑火,因之一再被贬,但他的爱国行为却深深地感染着时人。在炙手可热的秦桧面前,士大夫多畏罪钳舌,不敢站出来为胡辩护。胡铨离开京城时,独有人王庭珪写诗送之。

此诗一题二首。先看第一首。

首句简写胡铨上奏之事。“囊封”,指密封的《戊午上高宗封事》奏章; “九重关”,指朝廷,君门九重,深不易达。第二句写胡铨奏章上达帝前,奸臣和爪牙们一个个虎视眈眈,咄咄逼人。“清都”,神话中的上帝居处,传说也有九道门,重重关门都有虎豹把守。这里以“清都”比朝廷,以“虎豹”比奸臣们。“闲”,原指栅栏,这里作“防备”、“戒备”讲。这一联总括胡铨上疏之事,同时又为以下写胡被贬埋下了伏笔。

三、四句写胡铨奏疏给朝廷上下带来的震撼。“百辟动容”,指大臣们读奏时的惊讶、钦佩的神情; “几人回首愧朝班?”写胡铨的仗义直言、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使多少人感到相形见绌,愧立朝班。这句诗极含蓄,耐人寻味。如果说胡铨奏章的矛头直指秦桧之流的话,那么王庭珪在此诗中还批判了朝中群僚为保乌纱帽,不敢与投降派争辩,唯唯诺诺、随波逐流的现象。这一联仍承前二句而来,以群臣的形象来衬托胡铨,从一个方面写出了胡铨奏章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五、六句,笔锋一转,由写朝廷君臣而正面描写胡铨。先标出他在当时的声望之大。一般夸赞人之名望高为泰山北斗,而胡之声名更在其上。这一句诗看似溢美之辞,但因有了前面四句诗的铺垫,故读来也觉并非虚誉。第六句又一落千丈,虽然他名高北斗,但现在却被贬到“南州瘴海间”。这句中的“堕”字极有分量,也与前句诗“北斗星辰上”相照应。一句天上,一句地下,大起大落,反差何其大! 诗中寓含着诗人多少同情和不平之情!

七、八句,诗人以送行者的口吻寄语胡铨,认为公道终不可泯,虽然你一时受到如贾谊被贬一般的不公正待遇,但必然也如贾谊那样很快被召回朝廷的。此联以贾谊比胡铨,再次赞扬胡铨的爱国热忱,感情基调较之前联复又振起,它既有对奸佞当道不会久远的信念,也有对朝廷“公议”久久不出的不满,同时也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末联收束十分有力,可称此诗中心。

第二首诗再次颂扬胡铨的爱国精神,分析了他之所以敢于上疏的思想基础,并严厉抨击秦桧之流。

首联写国势阽危,大厦将倾,如一木独支,仍有倾塌之险。后句的“拄”,与前句的“支”相呼应。国家好比一座大厦,本来非一木所能独支,而今行将崩塌,岌岌可危之际,更是如此。但象胡铨这样的人却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欲以一己之力来支撑危局。这一联诗的出现似乎很突然,但如若联系第一首诗来看,则当国运危殆之际,能站出来与投降派作激烈斗争者,舍胡铨其谁? 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正有赖于象他那样的中流砥柱?

第二联,将秦桧与胡铨并写,反衬后者形象之高大。“痴儿”,有人认为指胡铨,似不甚确切,当指秦桧。“不了”,本来是不明白的意思,这里引申为不配担任,或不能胜任,这一句是对当道者秦桧之流的鞭挞。下句转写胡铨,相比较而言,胡铨真能称得上是男子中的奇杰了。一褒一贬,一扬一抑,诗人的倾向何其鲜明。这二句诗写得披肝沥胆,正气浩然!

第三联,复回应第一首诗。“当日”,指胡上书之日,“奸谀皆胆落”;下句,赞扬胡铨的忠义,点明了他所以敢先发难的思想基础。“只心知”,既有批判朝廷百官心知而不敢出来说话的一面,也暗含着只有诗人最了解胡铨,故尔敢于为之送行的意思。

末联,诗人重以送行者的身份和口吻叮嘱、祝福对方,谆谆告诫胡铨不要以贬谪为意,要心怀坦荡,那么,不论到何地,那里的江山神祇都会保护你平安无事的。这二句诗相当于第一首诗的结尾两句,但两相比较,这一联更平易,人情味也更浓些。

这二首诗在主题思想上都是一致的。但在创作手法上,却同中有异。第一首着重描写胡铨上“封事”时的情景,第二首则侧重分析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的思想基础和内心动机。末二句皆语意恳切,充满人间至情,所不同的是:前诗末联,人尚未离京,即盼其早日归回,诗人情意自见;而后诗末联,又劝胡铨随遇而安,在不知有多长的迁谪时期内依然故我,等待回京之日的到来。此情此语,千百年读后,犹令人感怀神伤,喟叹不已。

胡忠简公以言事忤秦桧,谪岭外,士大夫畏罪莫敢与谈,独王卢溪庭珪诗以送之。其一云……其二云……为邑人欧阳识告讦,窜辰州。桧死而还。( 〔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

王卢溪先生讳庭珪,字民瞻,庐陵人,政和八年登第,调茶陵丞,以上官不合,去隐卢溪者五十年。绍兴八年戊午十一月,编修胡公诠,字邦衡,以和议奏封事乞斩王伦、秦桧、孙近黜,十一年谪新州,卢溪作是诗送之。同邑人欧阳炎识遣其里人匡求告诗谤讪,送虎狱送勘。卢溪引咎追官,送辰州编管,时年七十矣。桧殂得归。孝庙立,召除国子监簿,再召除直敷文阁,时年九十余。有《卢溪诗集》传于世,杨诚斋作序。胡公谓于民瞻初未识面,胡再谪朱崖,桧殂,绍兴二十六年移衡州,又久之,始得自便。孝庙立,召用至从官资政殿学士。张魏公谓秦桧之专横,只成就得胡邦衡一人。如卢溪隐节固高,因此诗得罪,大名愈著。夫人不可以为不善,造物者未尝肯泯没之。又以见夫正人义士之不幸,乃国家之不幸,生灵之大不幸也。选此诗识中国之所以衰也。(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三)

王泸溪《送胡忠简谪岭表》二诗,有“痴儿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之句,秦桧见而大恶之,以谤讪流辰州,二诗人皆传诵,忠简和韵,少有见者。诗云……清峭警拔,与前诗相称。泸溪在辰州,人争迎以为师。(瞿佑《归田诗话》卷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