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筍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勤奋好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考中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为官正直敢言,关心民生疾苦,主张进行施政改革,去除积弊,实行宽简政策,为此他本人屡被贬谪。晚年官居要职,思想渐趋保守。欧阳修是宋代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史传各方面都有显著成就的作家。他主张改革晚唐五代的内容空洞、风格浮艳的文风,崇尚平实朴素,并把这种主张体现在他的诗词散文创作实践当中。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他主张诗平易疏畅,有时也就忽略了形象文采,出现了“以文为诗”的偏向。
欧阳修被贬为湖北峡州夷陵县令时写了这首诗,是作者得意之作。诗中反映了被贬的怨情,说自己来到了一个没有春天的山城,时近二月,犹很寒冷,但这里的草木并不畏惧残雪冷冻的压迫,它们都知道此时正值春寒,都在用自己的抗争向春天走去:残雪压枝,然而橘树犹绿;春寒中雷雨,却促进了竹笋的生芽。这种景物描写中寄托着作者独立不屈的抗争精神。当然,贬居远县,愁身多病,闻雁北归,不禁引起思乡的念头;看到新春的景物,更感慨仕途的坎坷。但诗人是旷达的,虽在失意之中,但却相信未来:迟早有一天,春光会遍被山城,我们这样曾经在洛阳赏尽名花的人,对于此地的春迟则无须愁叹了。这里含有希望朝廷有日重新见用的意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