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阅读答案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本家晋阳,官徙绛郡(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拂衣辞官,优游山水。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天宝元年卒于官舍。王之涣少有侠气,好击剑纵酒,当时诗名很高。他与王昌龄高适、畅当极友善,诗作多被乐工谱曲,布在人口。王之涣的诗多是描写边塞风光,意境远大,情感奔放,可惜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高三层,登楼可以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因常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此诗深得江山之助,日落远山,河走东海,这充塞天地的无边景物,诗人使其自然入诗,易如探囊取物。作者写所见景物,有特殊角度,也有非常命意。

这首诗以景抒情,以情纳理,达到了景为情使,以情为根,理随情现的三者合为一体的高度完美地步。

诗人游目骋怀的山是绵亘一百六十多公里长的中条山,河是从北流下到这里折向东去的滚滚黄河,这两种景致是蒲州的奇观。对人的视觉来说,只有登高处眺望,才能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可以同时加以把握的审美对象。诗人借登临处的广远视野,选取了眼下突兀的山和流动的河加以描绘。诗人是以诗驱景,山不动,让披在它身上的日光抚着山峦走向山后;黄河奔流,归宿正长,则以诗笔推进,送它流入远海。至此,青山着意,黄水遂心,在大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描绘了雄浑壮阔的审美图画。诗人的宏伟气魄,随白日依山而显著,因黄河入海而远伸,这就是以景抒情的艺术妙处。

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有渗透到景象中的豪情壮采,无疑会更加激起攀登之兴,眺望之愿,这时会使人在感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想望中的意象,它虽然在表象上是不具体的,但作为心志状态却是真实的,可以具体加以表述的,这可以叫作意象的情势,对此,用诗中的语言肯定就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景象激发的豪情,但情中有高志,高志是被纳于豪情中表现的。诗中的审美过程,从超越的视点——宏伟的景致——壮阔的情怀——高远的志向,步步扩展,层层深入,造成了对自然图画的审美,也成功地显示了盛唐的人心振奋的时代精神。

这首诗只用二十个字,写了这么多的内容,字字都有确切含意,特别是诗中的四个动词(依、入、穷、上)的使用,使鲜明的形象画面,更显得生意盎然。由于诗中表现了高瞻远瞩、积极向上的精神,读后使人心胸广阔,精神振奋,最后两句已经成了许多志士的座右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