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安庆·雷池》诗词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安庆·雷池》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望江县城东南10公里,雷池乡和华阳镇境内,紧靠长江北岸,面积百余平方公里。上溯青林水为雷水之源,经湖北省黄梅县界东流至此蓄积成池(湖)。自其潴泽而言,称为雷池,自其流出而言,则称为雷港。雷池之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江夏(今湖北黄冈西北)人孟宗曾寓居望江任雷池监。此地控九江武汉、安庆南京之长江通道,扼蕲、黄、太、宿内河之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叛乱,进攻京都建康(今南京),江州刺史温峤欲率兵东进保卫京都,临朝辅政的庚亮,担心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即下诏《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示意温峤不要越雷池而东。“不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起源于此。昔日也是商贾云集、文人荟萃之地,从历代名人诗文中可以窥见,文以南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佳篇,诗以宋代黄庭坚三吟大雷口著名。明天启中(1621—1627年)雷池口为大量流沙淤塞,雷水改道从华阳镇入江。近年来此观光者,都要下榻雷池宾馆,品食雷池水珍,畅饮雷池特曲,欣逛雷池市场。

〔古诗文赏析〕 登大雷岸与妹书(节选) 南朝·鲍照

南则积山万状,负气争高,含霞饮景,参差代雄,凌跨长陇,前后相属、带天有匝,横地无穷;东则砥原远隰,亡端靡际,寒蓬夕卷,古树云平,旋风四起,思鸟群归,静听无闻,极视不见;北则陂池潜演,湖脉通连,苧蒿攸积、菰芦所繁、栖波之鸟,水化之虫,以智吞愚,以强捕小,号噪惊聒,纷犍其中;西则回江永指,长波合天,滔滔何穷,漫漫安谒?创古迄今,舳舻相接。思尽波涛,悲满潭壑,烟归八表,终为野尘;而是注集,长写不测,修灵浩荡,知其何故哉?

南朝著名诗人鲍照,因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得到赏识,擢为国侍郎,时年26岁。(公元439年4月)刘义庆出镇江州(今九江市),同年秋天,鲍照奉刘召,自京都建康溯长江而上,赴江州供职,途中舟泊雷池岸,诗人登岸眺望四野,观江湖之宏阔,水波之浩淼,不禁胸中迭浪千层,道途艰辛,羁旅愁思,夙日抱负,旖旎风光涌上笔端,挥毫写下了《登大雷岸与妹书》这篇驰名千载的骈文家书。

节选部分写了雷池岸畔四方景观,诗人以俯瞰万里,吞云吐月之气概,用一支纵横捭阖之笔,从南到东,自北到西,逆时针方向观雷池四周之佳景,描绘出一幅壮丽水乡画图。望南岸群峰叠嶂,逶迤峥嵘、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天地相接,没有尽头。写东面广阔的平原无边无际,苍劲的古树、高耸入云,宿鸟归林,不见人影,不闻人声。极状其静、其幽。写北面侧重于水,池塘与湖泽之水地下相通、水生植物丛生密布,正是水生动物栖息之地。水下鱼儿游弋,水面凌波水鸟戏水,群居在这里的水生动物,为了生存斗智斗力,敏捷者吞食愚笨者,强大者捕捉弱小者,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水生动物食链图,而且为下文介绍雷池众多水珍作了伏笔。写西重点写江之气派,曲折奔流的江水,滔滔东流,“长波天合、滔滔何穷”,一幅长江奔泻之图跃然纸上。使人如闻其声,如观其势。独对雷池四周的恢宏气势,鲍照不禁慨叹不已。由于当时门阀制度森严,加之他出身贫寒,地位卑微,又常常怀才不遇,其诗文多充满着愤世疾俗的不平之气。

当诗人写完雷池四周之景后,面对长江东逝之水,兴起了古今人事代谢之感,不禁悲思满怀。而长江奔流至海不复回,且充满神光异采,“足其何故哉?”作者一问,让读者品味无穷。

雷池四周情趣盎然,那雷池怎样,不言自明。诗人笔法灵动,语言工丽瞻逸,笔力遒劲,铺陈千里。后文他继写雷池西南方向“神居帝郊,镇挖湘汉”的远景庐山,继写“吞叶百川,泻泄万壑”的江流,列数雷池诸多水珍,把一个登大雷岸的观象与感慨写得清丽无比,气氛渲染得极其浓重,虽是一封家书,却不愧为一篇优秀的骈文。

(胡素怀 高光霞)

〔现代散文〕 水鸥点点,似雪白清纯的音符;芦苇翠绿摇曳,犹心湖中拔节的诗行;帆影片片,木桨轻挑雷水。远处山影仿佛踱至而来,与泛舟之人畅谈雷池风光。游鱼不甘寂寞,惊掠舟人醉眼。

“不越雷池一步”那是从晋朝庚亮《报温峤书》中的“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演变而来。雷池荡荡大水与江相连、一派浩然、不越雷池那是一时军事之需要。但真正的游人到此,不泛舟湖面,轻扯起满湖绿绸,聆听长江涛声,鉴观湖光山影,那才是遗憾的事情呢!

水是世上的尤物,水把一切相连,包括你生命的根。它蓄积成池、成湖,它流泻成江,浩瀚成海。想长江奔流到九江,然后调头东北,直下安徽望江县华阳镇。为减轻水旅之劳,便在雷池顺势休憩,形成一泽国。许是这地方乃风水宝地,于是羞羞答答泊碇下来,与雷池人相共晨昏,朝夕相处,恋情缠绵,白头偕老。正当湖水慢慢成长一方宁静之后,兵家们发现此地是军事要戌,它位于安庆与九江之间,斜对面是马当山,上溯30余公里乃一峰耸峻的小孤山,于是屯兵,三国时期,东吴就在此设雷池览,驻军屯田。至后,此地屡起狼烟,战乱不绝,带来了不少灾难。

刀枪剑戟声稍息,狼烟平静后,雷池又轻闪亮眸,招徕四方游客。这水、这湖,确实伟大,它冲刷战乱之血,又俨然一处女身,漾细碎银浪,歌浅浅心曲,诱八方游人。于是,骚人墨客,到此不驻留的恐怕很少。更有商贾频繁出入,可谓水乡鱼米,香喷千里。宋代黄庭坚的“江湖吞天胸,蛟龙垂涎口”、“天与水模糊,不复知地厚”、“送菜烦邻船,买鱼熟溪友”,“何当楫迎汝,秦淮绿为酒”的诗句,都乃咏雷池之观、之象、之感。李白陆游、余阙、危素等历代名士驻足该地,也多有诗文记载。南朝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乃千古佳篇,令人反复吟唱。陶渊明游雷池夜宿雷池陶寓滩,感月白风清,雷池渔火笙歌,彻夜不息,茫茫夜水,观梦幻缓缓飞翔,不禁赞叹有声。

水清鱼跃,池美人歌,湖庙相应。人们为纪念大诗人屈原,明朝宪宗时在雷池口岸的一个高地上,建有一座忠洁王庙,后多次修葺,庙宇轩昂,人们凭吊之余,再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子之言,感慨不已。《水经注》载:“江水对雷水之北侧,有周瑜庙,亦呼大雷神。”湖、庙因水气相接,袅袅的先人之音如贯今耳,姿容如在目前。坦荡湖光,佳景片片,讴歌不尽呀!难怪唐代望江县令信陵晚年移居雷池,盛赞这里“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秦水隔人间世,花开洞里春”,不啻为“水上桃园”,陶醉在“荷锄分地利,纵酒乐天真,万事更何有,吾今已外身”的田园生活之中。

(胡素怀 高光霞)

〔民间文学〕 在雷池北岸的南斗山上,有一口深不可测的古潭,里面藏着九条能呼风唤雨的青龙,人称“九龙潭”。俗语说,龙多不治水,确实不假。这九条龙高兴起来就兴风作浪,不高兴则滴水不施。

唐时有位县令叫信陵,为政清廉,爱民如子。那年正逢干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他早烧香,晚拜佛,还写下铁板丹书,祈天降雨。但过了数月,依然是万里晴空,无一丝雨意。奇怪的是,在祈雨台旁,每天都见有九个顽童在那里嬉戏,没有一点饥色,这使县老爷大为生疑。一天傍晚,老爷暗随这些顽童,走进了南斗山密林之中。刚到古潭旁,忽然狂风一起,九个顽童一溜烟地钻进潭中去了。老爷心想,这九个顽童就是九条青龙,龙王派它们前来施雨救民,而它们却贪玩失职,危害苍生,百姓苦求数月、竟然毫不动心,这样的害龙要它何益。于是,县令身系绳索,沉入潭底,睁眼一看,九条青龙正在呼呼大睡,惹得县令怒火上升。他抽出锋利的宝剑向它们砍去,刹那间,八个龙头落地,而另一条因睡在那一头,只是尾巴上受了重伤。这条断尾巴龙见同伴被害,大喊一声冲去潭外,并用受伤的尾巴一绞,竟把老爷的头绞走了。它飞到天上,忍不住伤痛,于是吐出倾盆大雨来洗涤伤痕,望江县的旱情才得到缓解。因这雨中带着老爷的头颅血,所以变成了甘霖,滋润着望江的土地,使望江成了鱼米之乡。

(亦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