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庐山风景名胜区·黄龙潭·乌龙潭》诗词散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庐山风景名胜区·黄龙潭·乌龙潭》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牯岭街西南4公里处,水源起于玉屏峰山泉。瀑布落差高10余米,水量急坠,耀若银丝,流泉激石,响声悦耳。进口石壁间刻有“静听龙泉”四字。这里绿荫掩映,潭水碧绿,清凉异常,深不可测,为静坐观瀑佳境。距其300米处有乌龙潭、三宝树等景观,邻近有摩崖石刻多处。据《庐山志》记载:“将军河旁的黄龙山有三,其一有黄龙潭”,因潭靠近黄龙山而得名。民国初年黄龙寺名僧青松和尚在龙潭旁石上镌有“黄龙潭”三字。乌龙潭位于牯岭街西南约4.5公里处,距黄龙潭约二百米。芦林、长冲之水,均汇聚于此,瀑布分五股泻落,落差约5米。水流冲击量较大,水深碧绿,极为壮观。乌龙潭由三个潭渊组成,水清见底,宛如明镜。有公路沿至附近,拾级而上,步行半华里即至。

〔古文赏析〕 瀑 布 泉 明·陈沂



云间瀑布三千尺,天外回峰十二重。

满耳怒雷飞雨急,转头红日在青松。



这首“瀑布泉”诗,写的是黄龙潭瀑布。第一句形象而极有气势地写了瀑布的动态。“云间瀑布三千尺”,瀑布壮观,如有三千尺,从云间飞下。诗人仿佛是在云烟雾霭之中,望着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瀑布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紧接着第二句“天外回峰十二重”,显然是有第一句的铺垫,顺带写来,自然天成地描绘出这么一幅图景:那峰峦回环曲折,重重迭迭,才会有一条银河从天空冲泻而下的不凡气势,才有劈峰迭涧、落入天外的峰峦之中的壮景。它生动、逼真,夸张又自然,新奇而又直切,从而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给人留下瀑布劈山斩谷,冲出峰外的深刻印象,有了充分想象的余地。

“满耳怒雷飞雨急”,写瀑布的神采声威。诗人把瀑布的神貌写得维妙维肖,瀑布之声如雷贯耳,响震天外,奔腾飞泻而喷发的细沫,如雨点飞溅,急不可挡,又让人不禁想起它是那样潇洒地脱出云气,直泻峰岩,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又似闻其响若风雨雷鸣,威振天宇。末句“转头红日在青松”,面前是一条白朦朦的银练铺洒在山川之间,疑惑是雷电交加,狂风暴雨的气象;可转头一望,身后又是一派景象:天气晴朗,红日一轮照耀在青松之间,“红日”、“青松”光彩夺目。一个风和日丽,一个雨飞雷鸣,真是神采高瞻,七彩满目,两个世界,两个天地处于同一瞬间,别有洞天,趣味无穷。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黄龙潭瀑布,来自高空云间,落向天外九重峰,气势不凡,想象力强,更闻其声,震耳欲聋,飞流溅沫,如雨扑面,好不威风,摄人心魄。然而转身一看,又是一幅景致,青松翠柏,天晴日朗,令人心旷神怡。可见,诗人赞叹庐山秀丽景色之美妙,大自然之神奇,如同仙境一般,气象万千。美丽的景色,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千姿百态,恢宏阔大。

这首诗可谓为优秀之作,读来轻松自如,诗人用自然的笔触,把江山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而且还传递了神情趣味,用立体的视角,观察景物,调动人的情致。忽而仰视天空,忽而平视天外,忽而耳闻,忽而转头目睹,活现了诗人极大的情致和趣味。形象生动地活画了黄龙潭瀑布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表达了风景这边独好,庐山面面皆景的情怀和画面。

诗人写出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风景图,运用不同手法,以山相衬,与天相映,景中有人,象外有音,浑成无迹,情调悠扬,是赏景寻趣佳作。仔细品味,从诗中透出诗人蕴积的激情壮志,开阔的胸襟,豪放的风度,风趣的品性,饱含着诗人对美妙神奇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这就是此首诗的艺术效果与魅力之所在。

(虞慧群)



〔现代散文〕 沿着碧波荡漾的芦林湖西下,步石级,涉溪水,过交芦小桥,踏入了一条林荫曲径,如同进入到绿色的长廊。

眼前杉树林立,柏树挺拔,蔽日遮天,好个“赤日行空午不识”的幽然境界。进入其中,有探路寻径之感。一会儿藤蔓牵衣,一会儿凉风掠脸,浓雾淡云出没不定,忽左忽右,忽前忽后,令你辨不清东南西北。可转眼又是柳暗花明,时而林涛在耳畔呼啸,泉水在不远处“叮咚、叮咚”脆响;时而又万籁俱寂,仿佛掉进了深山老林,不知何处是尽头。

这时,你要坚定信心,径直沿着小路前行,约莫步行半小时,便进入了陡峭的黄龙峡谷,到达了宝树龙潭景区。一座宝寺兀立于前,即为黄龙寺。寺前有三棵大树,它荫笼数亩,根盘十丈,高达40余米,主干需5个成人挽臂合抱,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黄龙“三宝树”。一株是银杏,又名白果树,因为祖辈种树,孙辈才能得果,所以俗名又称公孙树。两株娑罗,相传是晋代僧人昙诜自西域引种来的。在其近旁一边石上刻有“晋僧昙诜手植”、“娑罗宝树”等字。银杏古老苍郁,娑罗亭亭玉立。因这三棵古树种在古刹“黄龙寺”门前,被人称为庙堂之宝,所以叫三宝树,又因树龄长,若是晋僧所植,有1500余年,也有人认为是明代僧人所植,如此算来,也有三四百年历史。

三棵宝树高大参天,枝柯曲展,宿鸟成群,鸟语谷应,百翼凌空,穿来飞往,一幅“鸟在枝头闹”的生机景象映入眼帘,在相对静态的大自然中,在幽深险谷里,平添了几分活力、安祥和动感。

循三宝树而下,古木翳青,寒藤络秀,一谷雷鸣,闻声望去,一条长瀑夭矫而下,注入一潭。这就是黄龙潭。瀑布一股短而有力,如同白练,潭水清澈甘甜,游人行至此时,已是汗颜口焦,若用手掬一把水洗个脸,清凉爽润,舒服至极;若喝上一口,则清心甘口,十分宜人。坐在潭边石上,或是草坪上歇息,任你是看泉、品泉、还是听泉,都别有一番情趣。静静的潭、股股的泉、绿荫的天穹,交相融汇。身临其境、人间的烦恼、世尘的喧啸,在这里全然涤荡、静化、遗忘,消失的一干二净。

从黄龙潭西下一里处,便是“乌龙潭”。它的特点与傍崖直泻的黄龙潭瀑布不同。在潭的左边有一个小山,山间滚落下来的巨砾成排地堆垒潭间,观其形,瀑布五股从巨石隙缝中轻飏而下,跌入下面的潭中,蔚为壮观。闻其声,好象是一位出水的仙女在拨动着美妙悠扬的琴弦,奏出古老而神秘、优雅而动人的乐曲。

由乌龙潭再北走几分钟,可以看见一道幽长的山涧,还有一个不太为世人所知的神龙潭。一股瀑布宽达数十丈,时断时续,时缓时急,时高时下,变化万千。这儿树茂花繁,景色奇秀。神龙潭畔,原有“神龙宫”。附近大石上刻有“文殊摄化神龙之宫”八个大字,另有“天池”二字,字径一尺左右。“神龙宫”如能还原再现出当年的风韵,那将是怎样的趣景佳地。可惜它泯灭了,留下了让人寻究的遗址。

如此耐人寻味、幽深神秘的龙潭佳景,怎不吸引着无数游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虞慧群)



〔民间文学〕 幽深静谧的黄龙潭,乌龙潭,流传着一则神话。明代有一位高僧,法名叫彻空,有一天,他云游庐山。当他来到玉屏峰和天王峰之间时,发现这里有一块难得的绿茵茵草坪。他心中顿然生起一念:若在这里建寺修禅,岂不善哉。

于是彻空和尚要建寺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当地的老百姓都来好言相劝,说在此处万万建不得。离这里不远有二个深潭,各栖一龙,黄龙潭里住着一条黄龙,乌龙潭里住着一个乌龙。两龙相邻,却互相斗殴。顽斗之时二龙化作两股恶浪直冲云霄,搅得天昏地暗,电闪雷鸣,风狂雨骤,树木皆摧,山洪暴发……如果在这里建寺,凶多吉少,还是不建为好。

彻空和尚对百姓们说,不碍事,不碍事,既然两龙桀骜不驯,糟践百姓,我在此建寺,一来修炼法力,修身养性,二来以佛家普渡众生教义驯服两龙。

正当破土动工的那一天,果然两龙出来行凶作恶,他们化作红、黑二云冲上天空,顿时天昏地暗。彻空大师怒不可遏,大吼一声,红黑二云现出龙的原形,彻空抽出“降龙宝杖”向二龙身上各抽一下,二龙吓破了胆,“噗通”、“噗通”乖乖地钻进两潭。

彻空禅师建了寺庙,取名黄龙寺。为了驯服二龙,彻空在黄龙寺赐经亭旁挖了一个“制龙洞”,将一座神钟倒扣在洞中,另放一块巨石,即“降龙石”,以镇孽龙。

自此,黄龙、乌龙稍为有所收敛,虽然又几度作恶,都被彻空大师用修炼的法力收拾住。一旦二龙出水升空,彻空便敲钟、拍石,那洪亮的巨声,响彻云谷,震耳欲聋,黄龙、乌龙闻声丧胆,即刻掉入潭中。

几百年以后,黄龙、乌龙的后代都修炼得温驯善良,他们善解人意,不仅给了创建东林寺的慧远法师诸多帮助,而且每逢大旱灾年,黄龙潭、乌龙潭的群龙一个个把头探出水面,向空中喷云吐雾,催降甘霖。周围的百姓和黄龙寺、东林寺的僧侣非常喜爱两潭群龙。为了祭祀神龙,寺僧、百姓时常采摘野果鲜菜,投入潭中,有的放在潭岸的岩石上。据称这就是“送龙饭”。传说,放在石头上的饭菜,群龙从不食用,秋毫无犯。

(虞慧群 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