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浮山》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枞阳县城之北30公里处,面积15平方公里,最高峰为海拔160米。隋名符度山,唐宋以后称浮渡山,现简称浮山。地处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三面环水,形如浮泊岸畔的巨舟。她与黄山、九华、天柱、琅琊并称为安徽的五大名山。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是以火山地貌和人文景观为特色、并与河湖风光相结合的游览胜地。火山遗迹有火山盆地、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36岩、72洞、36奇峰、40怪石。此外四周石壁峭拔凌空,是一座天然的火山博物馆。浮山古有8寺、10亭、20塔,和尚上千人。山中还有历代名人摩岩石刻480余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诗文赏析〕 金 谷 岩 唐·孟郊
鬼斧何年开石室,人行此地作金声。
山中信是神仙宅,不羡繁华浪得名。
金谷岩为浮山三十六岩之一 ,高大宏敞,纵20米,横50米,高25米,垂宇如悬,丹幛若幔,古代倚岩建楼为刹。顶沿有巨石,名无字碑。,岩洞极尽鬼斧神工之妙,真是大自然造化之奇。所以诗人在本诗首句就发出了“鬼斧何年开石窟”的感慨。
浮山是一座死火山,地表是冷却后的岩浆,岩浆下面有的地方已成空洞,人行其上则发出铮铮之声,如奏琵琶。这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才知道其所以然。本诗第二句所描写的,则是诗人身临其境的真实写照,非夸张之辞。本诗首句是写诗人所见的“石窟”,并发出了“何年开”的疑问;第二句则是诗人所闻的“金声”。这耳闻目睹的奇妙景象,必然引起了诗人的情思遐想,所以本诗的最后两句点出了: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一个远离市廛而无喧嚣的幽雅之地,亦是诗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这“金谷”深藏在山中,其取名真是浪漫,引人入胜。
全诗四句,共28字,既写了金谷岩的实景,所见所闻,又抒发了诗人所向往、所追求的胸怀,真是“简炼超拔,古味盎然,几乎一字千金”。
(疏获)
〔现代散文〕 浮山三面临水,一峰浮起,是很有些奇峰怪石,岩洞风光的;而且桐城派文学家方望溪、刘大櫆等都曾到浮山游玩过,吟诗撰文,赞赏不已。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游兴。
虽是阳春天气,早上却有重雾。距枞阳城西北30公里的浮山,直到雾开日出,艳阳耀眼,才看到她的轮廓。浮山并不雄伟,她与缆山、樯山组成一个自然风景区。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之名还在于山本身,大自然的造化,博得世人的称赞,还在于那些奇特的岩洞,变幻的云烟,是神工而不可人工,加上历代诗人文士的渲染,留下的足迹,相传的碑刻,久而久之,便深刻地留在一代一代的子孙心中了。
据说浮山建寺,始于南朝梁代。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浮山在这段时期建寺,是有史可证的。但真正鼎盛的时期则在宋朝,那时有了名憎远禄公,曾到浮山来讲学,兴建了有名的华严寺,远禄公便被尊为浮山的开山第一代禅师。人们为了歌颂这位名僧,用以提高他的身价,说他在天圣年间曾为太后超度,仪礼即毕,群臣便问:“太后现在何处?”远禄公说:“水流源在海,月落不离天。”看来,这个爱说假话的和尚是很有些辩才的,而且也懂得怎样满足统治者的自尊心和虚荣心。
管山的人说,浮山有36岩,72洞,40怪石,20古塔,因而景色幽绝,洞壑遍山。但这些怪石、古塔,由于国家长期艰难,战火频频,以致多年失修,大部湮没,连遗址也难以寻找了。然而,浮山的岩洞确是奇观,当我们走进山之西的会圣岩时,也不禁惊呼起来:这不是普通的岸洞,岩前千年银杏高耸,岩下万竿青竹簇立,远水含烟,近山蓊郁,气势很不平凡。会圣岩是由沿着山麓的一组形状各异的小岩洞组成的,犹如曲折的回廊,时窄时敞,或幽或明。一边有天然石柱支撑,一边尽是碑刻。古代文人雅士,常常结伴到此。有一个阳明洞,相传就是王阳明讲学的地方,幽静而又舒心,听讲学习,可坐可立,可仰观苍穹,可俯视大地,单这一点就很有点情味。王阳明是讲理学的,他提倡良知良能,颇有点知行合一的意思。在佛教胜地讲学,还有这么点自由讨论的气派,总算是可以的了。王阳明还写过一首诗:“见说浮山好,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唯选一岩奇。”这诗就刻在岩内石壁上,苍劲秀丽的笔迹犹可辨认。
最可惋惜是大量的碑刻,除已毁坏的大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任风雨侵袭,再不加以抢救,便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想起当年的华严寺,一定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在残败的壁立岩里,有一井名张公井,宋代使者张同之游浮山而弃官学道于此,因而得名。老桐城八景之一的“浮山夕照”便在此处。井深三尺,常年不竭,夕阳返照如旭日出海,满壁生辉。惜此时正值中午,我们哪能等到夕阳西下,享受那种“薄暮忘归路,盘桓指月圆”的韵味,而况变夕阳为旭日,也只是自欺欺人的幻觉罢了。
面对这古老奇幻的浮山,我想得很多、很远……
(罗灏白)
〔民间文学〕 浮山金谷岩西,滴珠岩旁,峭壁凌空,高不可攀。但是就在这样的峭壁之上,却有人刻写了三个斗大的字——“一线天”。
原来,这三个字是朱作鼎刻写的。朱作鼎是清朝康熙年间人,出身绿林豪侠;能飞檐走壁,少时家贫,常与富豪为敌。他炼就一身的硬功,深夜飞入富豪之家,窃取金银财宝,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
安庆府内有一个姓周的班头捕快,是桐城东乡的名教头之一,善于用铁弹伤人,百发百中,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做“周铁弹”。在进府之前,周铁弹是大富翁周百万家的保镖。朱作鼎背部曾挨周铁弹的暗弹。为报一弹之仇,朱作鼎在大小朋友的帮助下,用金银买了一个官,当上了安徽的臬台(负责治安司法的官)。这样一来,他既能保护那些绿林朋友,又有机会报仇雪恨。他上任后,白天断案,夜里出外作案。豪绅来告状,他就限期命周班头破案。限期一到,案子破不了。就打班头的屁股。臬台老爷去作案,谁也料想不到。因此周铁弹的屁股越来越肿。周铁弹到了这一步,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深悔当初不该干这个倒楣的差事。
后来,周铁弹通过明查暗访,对臬台老爷产生了怀疑。一天三更时分,他躲在大学堂处,见一人自内而出,来到了天井边。他借着星光一看,见此人身穿夜行服色,身段象是臬台大人。一刹那间,又见那人腾空而起,飞出了天井。周铁弹心里更有了底,于是持弹以待。到了五更天,天井上落下一人。周铁弹一见,说时迟,那时快,一弹飞出,正中那人左眼,只听“哎哟”一声,那人转身不见。周铁弹急中生智,连忙擂鼓,要老爷升堂。后衙闻鼓声,传出话来:“老爷生病,不能升堂理事。”但是周铁弹哪里听这一套,擂鼓不歇。鼓声就是王法,朱作鼎只得包扎了眼睛,升了大堂,命带击鼓人,周铁弹上前:“报告老爷,有贼!”老爷问:“贼在哪里?”周铁弹高声回答:“远在天边”。,下文就不说了。朱作鼎一惊,但强作镇静,命左右:“明天务必捉拿归案”,随即退堂。
当天晚上,朱作鼎悬印于梁,题诗于壁,离了安庆府。诗曰:人生事事有天罗,莫把心机太用过,富转贫来贫转富,江河成路路成河,强人又遇强人手,奸巧还被奸巧谋,莫说老天无报应,十年前后看如何?
朱作鼎弃官不做以后,就来到风景如画的浮山,栖身岩洞,当了和尚。在浮山挂锡期间,他练就了一笔好字,如今崖壁上多处可见他的笔迹。“一线天”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就是他那时一个单飞,“贴壁挂画”刻写而成的。
至今游人到此,都仰赞不已。
(疏建祥 疏获 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